2009年5月14日星期四

【心理学研究】护士的睡眠质量与社会支持、信赖他人的相关性研究

护士的睡眠质量与社会支持、信赖他人的相关性研究
邵礼虹1 郭晗锋1,2 何金彩1,2@ 周赛君1,2 吴兰花1
1 温州医学院心理学系
2 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心身医学科
@ 通讯作者: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院区,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系, 325035, Email: hejccn@yahoo.com.cn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的睡眠质量与社会支持状况以及信赖他人的情况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和提高护士的睡眠质量和护患关系提出建设性建议。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社会支持量表(SSRS)及信赖他人量表,对护士的睡眠质量、社会支持与信赖他人状况进行调查,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临床护士的PSQI总分、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与信赖他人呈高度正相关,信赖他人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高度负相关,临床护士和护理学生PSQI中除睡眠时间外其他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信赖他人没有显著性差异,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呈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积极提高临床护士对支持的利用度,提高对他人的信赖,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睡眠质量。
关键词 护士 睡眠质量 社会支持 信赖他人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 social support and faith in people for nurse
Abstract Objectiv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 social support and faith in people and give some advices for changing and improving the sleep quality of nurse . Methods Searching by three kind of questionnaires, SSRS, PSQI and FI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faith in people between the nurse and the students .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aith in peopl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use for support scores of SSRS in the nurse. The faith in peopl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 total scores of PSQI,the disorder of sleep and the daytime dysfunction.
Keywords The nurse Sleep quality Social support The faith in people

前言
研究表明,失眠症患者的社会支持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均明显降低,提示社会支持对失眠症患者有一定的影响。获得社会支持多、对社会支持利用度高则睡眠质量较好,反之则睡眠质量差。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都是社会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对象身上是否也存在一致结论,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护士的睡眠质量、社会支持状况和对他人的信赖状况如何,以及它们之间是否有一定的相关?这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对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护士以及护理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各整理有效量表40份,49份。
研究工具
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刘贤臣等1996 年修订,共9大项问题,分别计算出睡眠质量(A)、入睡时间(B)、睡眠时间(C)、睡眠效率(D)、睡眠障碍(E)、催眠药应用(F)、日间功能(G)等7个成份分和总分(H)。
2.社会支持量表
肖水源编制,共10个条目,评价指标主要为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经大样本社会人群测试后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
3. 信赖他人量表[13]
由ROSENBERG编制,包括两个选择性项目和三个“同意-不同意”式项目,量表总分在1分(五项均有信心)和6分(五项均无信心)之间。量表分数越高表示信心越低。该量表的重复性系数为0.92。
数据处理
全部调查数据实用SPSS10.0进行处理,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和T检验。
结果
1.护士睡眠情况调查(见表1)
表1临床护士和护理专业学生睡眠情况比较 (X±S)(省略)
(注:A主观睡眠质量、B入睡时间、C睡眠时间、D睡眠效率、E睡眠障碍、F催眠药应用、G
日间功能、H总分)下同
由表知,临床护士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的应用、日间功能以及睡眠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护士的平均得分高于学生。
2.护士的社会支持情况调查(见表2)
表2 临床护士和护理专业学生SSRS评分比较(X±S)(省略)
由表知,临床护士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只在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6),且临床护士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于护理专业学生。
3.护士对他人信任度的情况调查(表3)
表3临床护士和护理专业学生信赖他人情况比较(X±S)(省略)
由表知,临床护士信赖他人平均得分大于护理学院学生的平均得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4.4临床护士各量表因子分相关分析(表4)
表4 临床护士PSQI和社会支持、信赖他人的相关关系(省略)
由表知,临床护士的信赖他人评分分别与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以及PSQI总分呈高度正相关。信赖他人量表得分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即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对他人的信心越大。这和杨静[25]等人作的某技工学校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关系的研究分析结果一致。
讨论
1.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和护理专业的学生相比,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
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的应用、日间功能以及睡眠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护士的平均得分高于学生的平均数,说明两者相比护士的睡眠问题比较严重。大学生的休息时间普遍比较晚,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由于繁重的学习等压力,睡眠时间与临床护士相比并无显著差异。但是护士的整体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日间功能,会给临床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困扰,这和前人所作的研究结果一致。
2.相对于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来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比较单纯和纯洁的,同学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直接,不尖锐,人际关系一般不会过分紧张。而作为现实社会中工作人员的护士,不仅与人的生命打交道,而且要担负养家糊口、相夫教子的责任,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由于医院这个环境的特殊性,服务对象参差不齐,患者由于有病在身,情绪比较差,护理人员应付起来比较麻烦。各种压力以及各种特殊性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护士对他人的信赖。
但是结果显示临床护士与学生对他人的信赖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恋人关系等,而同学关系中又主要包括班级人际关系、社团人际关系、宿舍人际关系。作为个性比较鲜明的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在生活和学习中比较有自己的思想,加上一些消极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以及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增加等,往往引起同学的关系不认真,大部分学生采取将就凑合,能忍则忍的态度,在同学交往中往往不能自觉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导致虽然看着舒适却是内心无限烦恼的现状。
3.临床护士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平均数均低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得分,两者之间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总分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在社会支持量表中,有涉及到同事、夫妻(恋人)、儿女等的选项,除了部分学生有恋人外,其他两个选项被排除在外。而护士由于大部分已成家立业,可从此处得到补偿,会导致两组数据平均数趋向平衡,两者的差异性降低。
但是两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6),说明即使在支持程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护士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明显低于学生,因此作为压力重重的护士,如果只对外界要求改变是不够的,关键还是在自身,因为光有支持是不够的,只有提高利用度才能充分利用资源为自身服务。
4.临床护士的信赖他人评分分别与睡眠障碍、日间功能以及PSQI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即对他人越缺乏信心,睡眠质量越差,日间功能越低。护士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前人已经列出了多项,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提高护士的人际信任度可降低护士的睡眠障碍,提高日间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在此方向做出努力。
医院这个大环境和病人这个特殊服务对象是无法改变的,只能努力改善。除了改革工作制度,改善工作环境外,由于人际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理解也十分必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信赖他人得分呈高度负相关,因此在社会为护理人员争取更多社会支持的同时,护理人员也必须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心理调节能力,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学会解决心理冲突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掌握自我放松和在紧张环境中调节情绪的技巧,使精神得到放松调节,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提高对他人的信赖,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改善工作和生活质量。
结论
1.临床护士与护理学院学生对他人的信赖没有显著性差异;两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临床护士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于护理专业学生。
2.临床护士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信赖他人存在显著负相关;睡眠障碍、日间功能以及PSQI总分与信赖他人呈正相关。
3. 临床工作降低了护士的睡眠质量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应该提高对支持的利用,以改善对他人的信赖,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琳.睡眠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 ,23(7) :387.
[2]宋国萍,苗丹民,皇甫恩,等.睡眠剥夺对大鼠学习和行为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6):663-665
[3] RondaG,Ann E. Are You Tired ?:Sleep deprivation compromises nurses’health and jeopardizes patient s [J].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2004 ,104 (3):36 - 38
[4]Rogers A E. 护士睡眠不足对急诊夜班影响及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4):166
[5] Ronda H ,Pat ricia S.The Perils of Shift Work : Evening shift ,night shift , and rotating shifts: are they for you [J].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2004 ,104 (9):60 - 63
[6]张安琴,何平,陈敏智. 护士睡眠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 ,19(5) :48 - 50.
[7]丁常美. 护士睡眠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 :67- 68
[8]赵汝铭,李玉琼,刘铭涛. 边疆不同护士睡眠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2,17(9):681-683
[9]高彩虹,刘文华,王波.护理人员睡眠障碍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238):33 -35
[10]黄华兰,应文娟,肖惠兰等.护士群体疲劳综合征状况调查及防范干[J].南方护理报,2004,11(7):3 - 5.
[11]王高华,黄永兰,臧德馨.综合医院护士WHOQOL-100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5):308 - 311.
[12]黎雪梅,李继平,王国蓉. 护士睡眠研究现状分析. 现代护理,2006,12(2):118-119
[1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127-131,375-378
[14]Rayc,LindopJ.The concept of coping[J].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2,1:385-395
[15]张晓利,代中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研究.四川医学,2005,26(8):916- 917
[16]姚斌,韩卫,吴朝俊,蒋东升.毒品依赖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5,13(2):219-220
[17]周月艳.急诊护士的社会支持状况与抑郁心理及从业感的调查.当代护士,2004,6:6-7
[18]任辉,宫海燕,杨国愉,刘云波.军事应激条件下军队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9
[19]聂春雷,童星.社会转型、职业女性与社会支持.思想战线,2005,2(2):13-18
[20]Wrightsman LS.Interpersonal trust attitude terward human natures.In:RobinsonJP,shaver PR,Wrightsman,ed.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anDiego:Academic press,1991,373-412
[21] 郑信军.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宁波大学学报,1998,4,20(2):16-19
[22]卢光利,陈超然.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8(2):117-119
[23]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滨州师专学报,2004,6,20(2):78-80
[24]张玲.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广西医学,2004,3(26):335-336
[25]杨静,黄艳. 某技工学校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关系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7,26(7):576-577

2009年5月6日星期三

【健康心理学】Signs of Mental Illness Symptoms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 Laurie Pawlik-Kienlen
Sep 27, 2007


Mental illness includes difficulty thinking, socializing, & functioning. Here are symptoms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or post traumatic stress.

These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are arranged into six categories: thinking, feeling, socializing, functioning, problems at home and poor self-care. These are symptoms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 and none by themselves are necessarily indicative of a mental illness, such as bipolar disorder or depression. However, two or three of these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may indicate some sort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

These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don't cover all the possible symptoms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These signs are just the more common symptoms of depression, bipolar, schizophrenia or anxiety disorders.

Problems With Thinking a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Has trouble concentrating, is easily distracted.
Can't remember information.
Processes information slowly, is confused.
Has to work hard to solve problems.
Can't think abstractedly.
False or odd perceptions:

Has perceptual distortions: unusually bright colors or loud sounds.
Hears voices.
Feels old situations are strangely new.
Believes hidden messages are on TV, the radio, or public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With Feelings a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Depression symptoms:

Decreased appetite, weight loss.
Difficulty sleeping, interrupted sleep, sleeping too much.
Intrusive thoughts of death or suicide.
Unable to make decisions, concentrate, or follow through.
Feels worthless, hopeless, and helpless.
Guilty feelings over minor things.
Loss of interest and pleasure in most things.

Bipolar mania symptoms:
Overly confident and grandiose about abilities, talents, wealth, appearance.
Excessive energy, needs little sleep.
Irritable much of the time.
Extreme mood swings with no provocation.
Speaks very fast, difficult to interrupt.
Is easily angered.
Excited, euphoric, overly confident, disruptive to others.

Anxiety symptoms:
Overalert and on guard most of the time.
Feels anxious, afraid, and worried about everyday events.
Avoids normal activities (taking the bus, grocery shopping).
Uncomfortable around people.
Compelled to do ritualistic or repeated behaviors.
Has upsetting, intrusive memories or nightmares of past events.
Problems with Socializing a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Has few close friends.
Anxious and afraid around others.
Verbally or physically aggressive.
Has tumultuous relationships, from overly critical to worshipful.
Hard to get along with.
Can't read other people.

Problems with Functioning a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Gets fired or quits frequently.
Is easily angered or irritated by normal stresses and expectations.
Can't get along with others at work, school, or home.
Can't concentrate or work effectively.
Problems at Home a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Can't attend to others' needs.
Overwhelmed by chores or household expectations.
Can't keep up with housework.
Instigates arguments and fights with family, passively or actively.
Poor Self-Care a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Does not take care of appearance or cleanliness.
Doesn't eat enough, or overeats.
Doesn’t take care of yard or home.
Doesn't attend to finances, insurance bills, vehicle, etc.
Pays little or no attention to physical health.
Specific mental illnesses such as depression, bipolar, schizophrenia and anxiety disorders don't necessarily have symptoms that fall into one category. In other words, someone struggling with bipolar disorder could have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from each category (though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are strictly bipolar, such as excessive energy and extreme mood swings).

Getting Help With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The only way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are indeed se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bipolar disorder, depression, anxiety or schizophrenia is to seek a counselor's or psychologist's help.

2009年5月4日星期一

【健康心理学】瞬间放松自己

How To Relax

By Mark Stibich, Ph.D., About.com
Updated: November 24, 2008

Herbert Benson and his group at the Mind-Body Medical Institute have been studying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since the 1970s and have linked its use to reductions in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idea is simple: just as the body responds to certain cues and situations with a stress response, it can also respond a relaxation response. With 20 minutes a day, you can learn to use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to reduce stress and to improve blood pressure.

Difficulty: Easy
Time Required: 20 minutes a day
Here's How:

Sit
Find a comfortable place to sit. Sit with you back straight and feet on the floor. Be comfortable, but alert.

Close your eyes
Just relax. Close your eyes. Let everything fall away.

Breathe in
Breathe in through your nose. Feel the breath fill your body.

Breathe out
Exhale through your nose. Feel your body collapse. Breathe out fully.

Repeat
Continue breathing. After each time your breath in and out, say (or think) the word “One”. Continue for 20 minutes. You can change the word to anything meaningful for you.

Practice daily
Repeat this everyday. Have a set time to do it. Don’t worry about setting an alarm, just have a clock nearby that you can see. If you start drifting in thought, gently return to your breathing.

Mini-relaxations
During your day, stop a few times and ‘do a mini’. Just breath in and out for about a minute. This will relax you and begin to teach your body how to respond to stress in a calm way.

What You Need:
Place to sit
20 uninterrupted minutes
More Longevity How To's

【心理学笔记】心理学学科小结

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也叫中间科学或交叉科学),它不仅仅是一门认识世界的科学,也是一门认识、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现代心理学的历史应该从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算起,但是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朔到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所著《论灵魂》一书。所以,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而人的心理现象通常分为两个方面:
1、共性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过程在不同的人身上具体表现时所呈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体差异,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区别就是整体与个体的区别,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过程。(另:认识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我感到很冷!”,这就是感觉。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整体的直接反映。比如:“我感到天气很冷!”,这是知觉,因为这个感到的冷是天气的一个属性。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比如:记得母亲的模样。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以及必须要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特性。概括性包括两个方面:1、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2、一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的关系。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都是思维概括的结果,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指要借助:1、媒介;2、知识。思维的间接性,使人的认知能力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从具体的一事一物的认知的局限性中摆脱出来,因此人类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动物的认知能力,即拥有智慧。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借助语言进行的。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
想象是人脑对已经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好多年没见到母亲,根据记忆中母亲的样子,想象现在母亲会是什么样。
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所持有态度的体验。比如人的喜、怒、哀、惧,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都是情感过程的具体表现。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是: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2、情感过程能反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反作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是:1、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只有通过认识过程对事物规律有了了解,才能确定意志过程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2、意志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是:1、情感对意志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活动的积极性,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2、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而意志薄弱的人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只有水平高低之分,并无好坏之分。
气质使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只有急与慢,动与静,积极与消极的区分,也没有好与坏之分。气质本身并不直接对个体的行为起推动作用,也不决定行为的发生和方向,只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中,有外显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即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即心理过程作用于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后,又会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即个性心理特征反作用于心理过程。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优势兴奋),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征。

2009年5月2日星期六

【心理学周边】上網會成癮!?

陳淑惠 台大心理系
無邊界的網際網路,彷如是不斷延伸的「超級高速公路」,可以讓人類的知識與生活不斷地拓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豐富。然而,它是否也會誘使那些心智性格脆弱或容易受傷的人產生問題、脫離真實的人際世界呢?顯然地,「網路成癮症」正是諸多新興的網路行為問題之一。
在臨床心理學的心理病理研究與心理防治實務工作領域中,有關「網路成癮症」的探討,是個相當新的題材。隨著科技設備的提昇,網路的可獲取性日漸方便,網路使用人口也因而快速成長。在台灣,網路人口已逼近二百萬人。可以預見的是,在其中極可能有一潛在的危險群,因過度使用網路而造成個體幸福感上的虧損。美國的葛德柏格(Ivan Goldberg)醫師首先訂出「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的名詞來描繪這群人的症狀,臨床心理學家楊格(Kimberly Young)博士於1996年的美國心理學年會中首度提出相關的研究論文;而台灣地區的傳播學者周榮與周倩,也於1997年提出了首篇有關網路上癮現象的學術報告。
由於對網路成癮的探索是極短近之內的事,至今尚乏完整成熟的解釋模式。已發表的研究報告有限,多半是藉由對傳統的「成癮症」(Addiction Disorders)—例如酒癮、藥癮等—之了解來推論其可能的病理或成因。有關傳統的成癮症之文獻,福瑞門(Edith M. Freeman)博士在1992年的著作中整理出下述三種常用的解釋模式:
疾病模式 (Disease Model):將成癮視為一種疾病,是一個醫學上的問題。疾病模式提供了符合成癮症之診斷的訊息閩值(threshold),同時也視藥物為治療成癮症之合法途徑。
適應模式 (Adaptive Model):認為某些問題或環境,例如不當教養過程、不當的外在環境、先天生理或心理缺陷與障礙等,會導致一個人無法真正成熟長大;因此,在缺乏社會所期許的自信、能力、與社交接納度之下,藉由對某些物質或行為成癮來適應生存。所以,提供支持性環境,藉專業的心理治療等途徑來協助個體建立自信心與社交能力,可以使之傾向於選擇較健康的方式來適應生存。
生活方式模式(Way-of-Life Model):認為成癮之形成,是因為個體在其多重的生活方式或角色上無法取得平衡。例如,酒精或藥物的使用使人暫時得到掌控的經驗,進而形成持續性、破壞性的成癮生活方式。因此,改變生活方式,重新獲得方式或角色上平衡,可以改善成癮現象。
到底,「網路成癮症」只是一個極富魅力的新興名詞?抑或是一種興起於後現代化時代之心理疾病實體?如果它是一種心理疾病,那麼,這群網路成癮症之高危險群在網路族中占多少比例?這群人的網路行為特徵為何?其行為背後隱含何種心理病理因子?這些心理病理因子又如何影響網路成癮行為呢?而傳統的成癮症之解釋模式,是否可以直接用來描繪網路成癮症的行為特性或用來思索其形成因素呢?目前,國內以心理病理模式來探討網路成癮症的研究正待開發,而實徵的研究證據也仍付之闕如。因此,探討這些問題,實乃本土教育關懷與學術研究的當務之急!
上網成癮是心理疾病?
西方的學者曾提出「網路狂」(netaholic)、「上網狂」(On-lineaho1ic)、「電腦倚賴」(computer dependency)、「上網倚賴」(on-line dependency)、「電腦成癮症」(cyberaddiction)、「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等名詞來區分一群因黏膩於上網活動而妨礙其他生活層面之功能的網路族。目前,「網路成癮症」一詞的使用較為普遍,而且,基本上將之視為各種成癮症中的一類,與酒癮、藥瘋、或強迫性賭博(compulsive gambling)、購買狂(compulsive shopping)等相似,具有一些屬於成癮症的最主要的共同行為特徵¬¬—「成癮」(addiction)。根據世界健康組織(WHO)的定義,傳統性的各種成癮症之「成癮」是指: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熊,肇因於重複的服用自然或人工合成的藥物,因而醞釀出不可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渴望與衝動,儘管因而造成身心社會傷害仍無法停止服用該類藥物之現象。同時,對於該藥物所帶來的效果會因耐受性(tolerance)的增加而必須增加服用量,當服用量驟減時也會產生戒斷退癮反應(withdrawal)。如果長期服用,則會出現生理上與心理上的依賴現象(dependency)。
一項在瑞士的蘇黎士聯邦科技研究所於1996年所做的跨國際的網路研究,支持了「網路成癮症」存在的可能性 。伊格(Oliver Egger)的研究分析了450份有效的網路問卷,結果發現,450名受試中男牲占84%,其中的55%受過大專以上的教育。在所有的受試當中,大約有四分之三的受試者認為將來使用網路可能會上紉,而且超過半數的受試者認為,如果以藥癮的架構來「自我診斷」網路成癮的可能性,那麼,他們知道週遭有人已經網路成癮了,同時,10%的受試者認為自己已經對網路產生成癮或倚賴的現象。
在酒癮或藥癮的病理當中,生理上的依賴、耐受性、與戒斷退癮反應都有相當清楚的生理機制。然而,「網路成癮症」與其他成癮症最大的差異,在於缺乏明顯的生理機制之涉入,似乎是以心理上的依賴為其主要的心理病理機制。簡言之,在思索「網路成癮症」是否是一種心理疾病實體(disease entity)時,或許可以暫時借用傳統成癮症的診斷概念模式,並以側重其心理行為層面的原則,來考慮以下的幾個網路成癮症的症狀向度。
網路成癮症之心理與行為特徵
從網路成癮症的心理行為角度來看,黏膩於網路空間中的成癮族群可能呈現的心理與行為特徵包括:
網路成癮耐受性:指稱的是,隨著使用網路的經驗增加,原先所得到的上網樂趣,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更長久的上網時間才能得到相富程度的滿足。
強迫性上網行為:指稱的是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在想到或看到電腦時,會有想要上網的慾求或衝動;上網之後難以脫離電腦 ;使用電腦或網路時,精神較為振奮;渴求能有更多的時間留在網路上。
網路退癮反應:如果突然被迫離開電腦,容易出現挫敗的情緒反應,例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等反應。 成癮相關問題:因為黏膩於網路的時間太長,因而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生活,包括與家人朋友疏遠;或耽誤工作、學業等;或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或造成身體不適,例如,眼乾、眼酸、頭痛、肩膀酸疼、腕肌受傷、睡眠不足、胃腸問題等。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楊格於1996年與1997年的研究報告指出;網路成癮的人平均每週花上三、四十小時上網,其中多數以人際互動的網站為主,而且經常缺乏自我節制。這些人的網路成癮行為明顯地危害了他們的學業、職業、婚姻。同時,以缺乏社交、自信心低的年輕男性為多。在1997年另一以網路問卷方式所作的研究中,布瑞納(Victor Brenner)博士也發現:回應其網路問卷的網路族,平均每週上網十九小時,而且百分之八十的受試者表示因為上網而出現飲食不定、睡眠不足、難以掌控時間等問題。
英國心理學者葛端費斯(Mark Griffiths)博士在1996年的研究發現,在一百名被研究的網路族當中,有22%的受試者在上網時經驗到有如嗑古柯鹼(cocaine)後所引發的興奮感,12%的受試覺得上網讓他們放鬆。葛瑞費斯認為網路成癮是可能形成的,也許與強迫性賭博的心理病理相似。而且,網路中不同的活動其有不同的結構上的成癮吸力,因此,人們對不同的網路活動之成癮傾向便有所差異。
哈佛大學醫學院成癮研究中心主任夏佛(Howard J. Shaffer)博士將電腦比擬成一種「心智興奮劑」(psycho-stimulant),而上網引起心智興意識狀態的轉移,使人進入一種充斥著「掌控」興「運氣」的虛擬世界。由於電腦或網際網路不僅足以讓人轉移意識狀態,而且也是一個相當可靠而且高功能的科技媒介,因此,相當可能教人上癮的。夏佛同時指出,起初的上網習性和強迫性逛街購物行為或強迫性運動(compulsive exercise)相仿,是一種放鬆的體驗,感受到的是有如小酌之後的輕鬆輸快。然而,有一小群個案逐漸呈現網路成癮耐受性,上網時間不斷地增加;最後,變成了典型的「網路成癮」。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的網路族人口即將超過兩百萬,可以預見的是,極可能有一潛在的危險群,因過度使用網路而造成「網路成癮症」。他們的生活可能受 到負面的影響,進而形成人際疏離或身心不適等困難與問題,嚴重虧損其個體的生活福祉。雖然目前的相關文獻仍然不足以確認「網路成癮症」是否是一種心理疾病實體,然而,無論是從網路成癮症之心理行為的診斷角度切入,或者以適應模式、生活方式模式來檢驗其問題的本質,並提供初步防治的參考,都是行為科學家所必須擔負起的前瞻性社會責任。
新科技適應不良的反應
當網際網路逐漸變成人類生活的一個新向度,無疑地,人類的心理空間所迎接的是一連串科技的、快速的、擬像的、非傳統的剌激。麻省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家杜寇(Turkle)博士在她1995年的著作中曾指出,相對於這些外在刺激,在這樣一個由網路所形構而成的「社交實驗室」中,人們的內在心理基模,由建構、試驗、解體、再建構,逐步形成一個後現代生活化的自我。尤其在近幾年,網路科技不僅帶來了光鮮的、激發的、創造的生活方式.也更直接挑戰了傳統的「自我結構」與「人際互動模式」。
因此,值得一探的是,在希望與便捷的科技發展背後,是否隱藏了一個可能的陰影?隨著網路的使甩愈來愈普及,人們由好奇、熱悉、到著迷,是否會衍生出難以目拔的成癮問題呢?從適應的觀點來看,網路使用經驗是否也帶來新的問題面相呢?換言之,隨著網路資訊的發展,生活中各向度的需求,包括知識的獲取、掌控感的學習、人際互動的樂趣等均將藉由網路的使用來滿足。這種機制,可能是後現代化的自我在速食文化的催化之下所呈現的一種新興面貌。值得注意的是,這般發展趨勢更可能快速呈現在跟著電腦發展一起成長的新世代之自我結構與人際互動模式中,而且似乎已非情緒偏好所能定奪或評論優劣。在網際網路 帶給多數人拓展知識與生活的好處時,也可能提供給那些原已具有上癮的易感染性(addictive vulnerability)的人一個呈現適應不良反應的「新界面」。 美國學者赫特勒(Lawrence Hatterer)博士在1982年的著作中指出,根據他25年來的心理治療經驗,成癮患者基本上都有自己獨特的病因與環境因素。無論是哪一種成癮症,其成癮歷程大多數都有一些共通的人際問題與自己的弱點。而且,成癮歷程長短不一,有些是長期慢性的,有些是短暫片段式的,有些則是週期循環式的。此外,成癮症者患者可能在同一時段裡,同時嗑多種不同的藥物,也可能在不同時期嗑不同的藥物。以過去對藥癮興酒癮的研究來看,藥癮與酒癮經常與憂鬱焦慮的疾病存有共病關係(comorbidity)。尤其這種共病現象更有性別差異,例如心理學者諾南荷克賽瑪(Susan Nolen-Hoeksema)博士在她1987年的著作中指出,憂鬱挫敗的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以酗酒嗑藥的方式來表現其適應上的困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楊格在她1998年的一項網路研究中指出,那些具有網路成癮症問題的研究對象中,54%的受試者過去留有憂鬱的心理問題,34%的受試者有焦慮的心理問題,52%的受試者則承認過去曾接受過有關藥癮、酒癮、或慢性嗜食(chronic overeating)等問題的專業治療。 藉由上述的研究證據推論,不管未來網路成癮症是否可以被證實是一種心理疾病實體,從適應的觀點來看,它很可能與藥癮酒癮或賭癮相似,是適應不良的行為或內在心理問題的投影。換言之,以診斷的角度切入,這種潛在的心理疾病,對某些人來說,極可能是一種為了因應情緒問題而衍生的次級疾病(secondary disease),是一種取代了酗酒嗑藥、而以網路這個後現代生活界面來呈現適應不良的行為組合。
結語
目前,筆者等正在進行一項探討網路成癮症的心理病理之本土化研究,比較成熟的實徵研究結果尚未出爐。因此,前面的論述,或許以新詞介紹與個人觀感為多。誠如前述,網際網路不僅是拓展人類知識與生活的「超級高速公路」,同時也可能誘使那些心智性格脆弱或容易受傷的人產生問題、脫離真實的人際世界。值得省思探索的是:到底,網路成癮症的危害程度有多少?對於那些心智性格脆弱,容易對物質或活動上癮的人,網路成癮症是否是一種症狀的轉移?是否因而使他們減少變成藥癮酒癮的機會?若然,那麼兩害取其輕,網路成癮症或許反倒具有避免衍生藥癮酒癮的緩衝功能(buffering effect)。然而,正因為目前的本土性的研究資料有限,妄下判斷是不妥的。一味地否定該問題的存在可能性或煽情式的製造媒體話題,更是不當的。唯有找出可能的高危險群,以進而了解、分析網路成癮行為以及背後的心理病理,才能進一步對教育防治計畫提供一些有效的參考,進而促使大多數的人善用網路擴展人類生活的特性,並減少可能的弊端。

2009年5月1日星期五

写论文综述的经验体会

by:绝情坑主的根据地

1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说理要明: 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层次要清: 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语言要美: 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文献要新: 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 年内的文献。参考文献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并将序号置入该论据(引文内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校者把关: 综述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这一步是必须的,因为作者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误,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视了彼一方。有些结论往往是荒谬的,没有恰到好处地反应某一课题研究的“真面目”。这些问题经过校阅往往可以得到解决。
2 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前言: 用200~300 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 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②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1) 纵式写法“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它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金钥匙,掌握这把金钥匙,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献。此外,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随时积累,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以备用时查找,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然后再分类阅读。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资料应通读、细读、精读,这是撰写综述的重要步骤,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过程。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用卡片分类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以便为写作做好准备。加工处理: 对阅读过的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这是写综述的必要准备过程。按照综述的主题要求,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撰写成文: 撰写成文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重点阐述处应适当分几个小标题。拟写题纲时开始可详细一点,然后边推敲边修改。多一遍思考,就会多一分收获。提纲拟好后,就可动笔成文。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个问题展开阐述,写作中要注意说理透彻,既有论点又有论据,下笔一定要掌握重点,并注意反映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但对相反观点也应简要列出。对于某些推理或假说,要考虑到医学界专家所能接受的程度,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然后阐述存在问题和展望。初稿形成后,按常规修稿方法,反复修改加工。撰写综述要深刻理解参考文献的内涵,做到论必有据,忠于原著,让事实说话,同时要具有自己的见解。文献资料是综述的基础,查阅文献是撰写综述的关键一步,搜集文献应注意时间性,必须是近一二年的新内容,四五年前的资料一般不应过多列入。综述内容切忌面面俱到,成为浏览式的综述。综述的内容越集中、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不能根据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间接引用(指阅读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并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