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4日星期四

【心理学研究】护士的睡眠质量与社会支持、信赖他人的相关性研究

护士的睡眠质量与社会支持、信赖他人的相关性研究
邵礼虹1 郭晗锋1,2 何金彩1,2@ 周赛君1,2 吴兰花1
1 温州医学院心理学系
2 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心身医学科
@ 通讯作者: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院区,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系, 325035, Email: hejccn@yahoo.com.cn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的睡眠质量与社会支持状况以及信赖他人的情况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和提高护士的睡眠质量和护患关系提出建设性建议。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社会支持量表(SSRS)及信赖他人量表,对护士的睡眠质量、社会支持与信赖他人状况进行调查,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临床护士的PSQI总分、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与信赖他人呈高度正相关,信赖他人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高度负相关,临床护士和护理学生PSQI中除睡眠时间外其他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信赖他人没有显著性差异,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呈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积极提高临床护士对支持的利用度,提高对他人的信赖,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睡眠质量。
关键词 护士 睡眠质量 社会支持 信赖他人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 social support and faith in people for nurse
Abstract Objectiv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 social support and faith in people and give some advices for changing and improving the sleep quality of nurse . Methods Searching by three kind of questionnaires, SSRS, PSQI and FI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faith in people between the nurse and the students .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aith in peopl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use for support scores of SSRS in the nurse. The faith in peopl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 total scores of PSQI,the disorder of sleep and the daytime dysfunction.
Keywords The nurse Sleep quality Social support The faith in people

前言
研究表明,失眠症患者的社会支持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均明显降低,提示社会支持对失眠症患者有一定的影响。获得社会支持多、对社会支持利用度高则睡眠质量较好,反之则睡眠质量差。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都是社会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对象身上是否也存在一致结论,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护士的睡眠质量、社会支持状况和对他人的信赖状况如何,以及它们之间是否有一定的相关?这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对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护士以及护理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各整理有效量表40份,49份。
研究工具
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刘贤臣等1996 年修订,共9大项问题,分别计算出睡眠质量(A)、入睡时间(B)、睡眠时间(C)、睡眠效率(D)、睡眠障碍(E)、催眠药应用(F)、日间功能(G)等7个成份分和总分(H)。
2.社会支持量表
肖水源编制,共10个条目,评价指标主要为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经大样本社会人群测试后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
3. 信赖他人量表[13]
由ROSENBERG编制,包括两个选择性项目和三个“同意-不同意”式项目,量表总分在1分(五项均有信心)和6分(五项均无信心)之间。量表分数越高表示信心越低。该量表的重复性系数为0.92。
数据处理
全部调查数据实用SPSS10.0进行处理,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和T检验。
结果
1.护士睡眠情况调查(见表1)
表1临床护士和护理专业学生睡眠情况比较 (X±S)(省略)
(注:A主观睡眠质量、B入睡时间、C睡眠时间、D睡眠效率、E睡眠障碍、F催眠药应用、G
日间功能、H总分)下同
由表知,临床护士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的应用、日间功能以及睡眠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护士的平均得分高于学生。
2.护士的社会支持情况调查(见表2)
表2 临床护士和护理专业学生SSRS评分比较(X±S)(省略)
由表知,临床护士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只在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6),且临床护士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于护理专业学生。
3.护士对他人信任度的情况调查(表3)
表3临床护士和护理专业学生信赖他人情况比较(X±S)(省略)
由表知,临床护士信赖他人平均得分大于护理学院学生的平均得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4.4临床护士各量表因子分相关分析(表4)
表4 临床护士PSQI和社会支持、信赖他人的相关关系(省略)
由表知,临床护士的信赖他人评分分别与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以及PSQI总分呈高度正相关。信赖他人量表得分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即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对他人的信心越大。这和杨静[25]等人作的某技工学校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关系的研究分析结果一致。
讨论
1.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和护理专业的学生相比,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
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的应用、日间功能以及睡眠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护士的平均得分高于学生的平均数,说明两者相比护士的睡眠问题比较严重。大学生的休息时间普遍比较晚,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由于繁重的学习等压力,睡眠时间与临床护士相比并无显著差异。但是护士的整体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日间功能,会给临床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困扰,这和前人所作的研究结果一致。
2.相对于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来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比较单纯和纯洁的,同学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直接,不尖锐,人际关系一般不会过分紧张。而作为现实社会中工作人员的护士,不仅与人的生命打交道,而且要担负养家糊口、相夫教子的责任,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由于医院这个环境的特殊性,服务对象参差不齐,患者由于有病在身,情绪比较差,护理人员应付起来比较麻烦。各种压力以及各种特殊性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护士对他人的信赖。
但是结果显示临床护士与学生对他人的信赖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恋人关系等,而同学关系中又主要包括班级人际关系、社团人际关系、宿舍人际关系。作为个性比较鲜明的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在生活和学习中比较有自己的思想,加上一些消极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以及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增加等,往往引起同学的关系不认真,大部分学生采取将就凑合,能忍则忍的态度,在同学交往中往往不能自觉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导致虽然看着舒适却是内心无限烦恼的现状。
3.临床护士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平均数均低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得分,两者之间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总分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在社会支持量表中,有涉及到同事、夫妻(恋人)、儿女等的选项,除了部分学生有恋人外,其他两个选项被排除在外。而护士由于大部分已成家立业,可从此处得到补偿,会导致两组数据平均数趋向平衡,两者的差异性降低。
但是两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6),说明即使在支持程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护士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明显低于学生,因此作为压力重重的护士,如果只对外界要求改变是不够的,关键还是在自身,因为光有支持是不够的,只有提高利用度才能充分利用资源为自身服务。
4.临床护士的信赖他人评分分别与睡眠障碍、日间功能以及PSQI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即对他人越缺乏信心,睡眠质量越差,日间功能越低。护士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前人已经列出了多项,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提高护士的人际信任度可降低护士的睡眠障碍,提高日间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在此方向做出努力。
医院这个大环境和病人这个特殊服务对象是无法改变的,只能努力改善。除了改革工作制度,改善工作环境外,由于人际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理解也十分必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信赖他人得分呈高度负相关,因此在社会为护理人员争取更多社会支持的同时,护理人员也必须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心理调节能力,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学会解决心理冲突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掌握自我放松和在紧张环境中调节情绪的技巧,使精神得到放松调节,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提高对他人的信赖,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改善工作和生活质量。
结论
1.临床护士与护理学院学生对他人的信赖没有显著性差异;两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临床护士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于护理专业学生。
2.临床护士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信赖他人存在显著负相关;睡眠障碍、日间功能以及PSQI总分与信赖他人呈正相关。
3. 临床工作降低了护士的睡眠质量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应该提高对支持的利用,以改善对他人的信赖,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琳.睡眠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 ,23(7) :387.
[2]宋国萍,苗丹民,皇甫恩,等.睡眠剥夺对大鼠学习和行为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6):663-665
[3] RondaG,Ann E. Are You Tired ?:Sleep deprivation compromises nurses’health and jeopardizes patient s [J].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2004 ,104 (3):36 - 38
[4]Rogers A E. 护士睡眠不足对急诊夜班影响及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4):166
[5] Ronda H ,Pat ricia S.The Perils of Shift Work : Evening shift ,night shift , and rotating shifts: are they for you [J].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2004 ,104 (9):60 - 63
[6]张安琴,何平,陈敏智. 护士睡眠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 ,19(5) :48 - 50.
[7]丁常美. 护士睡眠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 :67- 68
[8]赵汝铭,李玉琼,刘铭涛. 边疆不同护士睡眠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2,17(9):681-683
[9]高彩虹,刘文华,王波.护理人员睡眠障碍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238):33 -35
[10]黄华兰,应文娟,肖惠兰等.护士群体疲劳综合征状况调查及防范干[J].南方护理报,2004,11(7):3 - 5.
[11]王高华,黄永兰,臧德馨.综合医院护士WHOQOL-100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5):308 - 311.
[12]黎雪梅,李继平,王国蓉. 护士睡眠研究现状分析. 现代护理,2006,12(2):118-119
[1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127-131,375-378
[14]Rayc,LindopJ.The concept of coping[J].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2,1:385-395
[15]张晓利,代中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研究.四川医学,2005,26(8):916- 917
[16]姚斌,韩卫,吴朝俊,蒋东升.毒品依赖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5,13(2):219-220
[17]周月艳.急诊护士的社会支持状况与抑郁心理及从业感的调查.当代护士,2004,6:6-7
[18]任辉,宫海燕,杨国愉,刘云波.军事应激条件下军队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9
[19]聂春雷,童星.社会转型、职业女性与社会支持.思想战线,2005,2(2):13-18
[20]Wrightsman LS.Interpersonal trust attitude terward human natures.In:RobinsonJP,shaver PR,Wrightsman,ed.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anDiego:Academic press,1991,373-412
[21] 郑信军.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宁波大学学报,1998,4,20(2):16-19
[22]卢光利,陈超然.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8(2):117-119
[23]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滨州师专学报,2004,6,20(2):78-80
[24]张玲.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广西医学,2004,3(26):335-336
[25]杨静,黄艳. 某技工学校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关系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7,26(7):576-577

2009年5月6日星期三

【健康心理学】Signs of Mental Illness Symptoms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 Laurie Pawlik-Kienlen
Sep 27, 2007


Mental illness includes difficulty thinking, socializing, & functioning. Here are symptoms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or post traumatic stress.

These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are arranged into six categories: thinking, feeling, socializing, functioning, problems at home and poor self-care. These are symptoms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 and none by themselves are necessarily indicative of a mental illness, such as bipolar disorder or depression. However, two or three of these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may indicate some sort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

These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don't cover all the possible symptoms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These signs are just the more common symptoms of depression, bipolar, schizophrenia or anxiety disorders.

Problems With Thinking a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Has trouble concentrating, is easily distracted.
Can't remember information.
Processes information slowly, is confused.
Has to work hard to solve problems.
Can't think abstractedly.
False or odd perceptions:

Has perceptual distortions: unusually bright colors or loud sounds.
Hears voices.
Feels old situations are strangely new.
Believes hidden messages are on TV, the radio, or public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With Feelings a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Depression symptoms:

Decreased appetite, weight loss.
Difficulty sleeping, interrupted sleep, sleeping too much.
Intrusive thoughts of death or suicide.
Unable to make decisions, concentrate, or follow through.
Feels worthless, hopeless, and helpless.
Guilty feelings over minor things.
Loss of interest and pleasure in most things.

Bipolar mania symptoms:
Overly confident and grandiose about abilities, talents, wealth, appearance.
Excessive energy, needs little sleep.
Irritable much of the time.
Extreme mood swings with no provocation.
Speaks very fast, difficult to interrupt.
Is easily angered.
Excited, euphoric, overly confident, disruptive to others.

Anxiety symptoms:
Overalert and on guard most of the time.
Feels anxious, afraid, and worried about everyday events.
Avoids normal activities (taking the bus, grocery shopping).
Uncomfortable around people.
Compelled to do ritualistic or repeated behaviors.
Has upsetting, intrusive memories or nightmares of past events.
Problems with Socializing a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Has few close friends.
Anxious and afraid around others.
Verbally or physically aggressive.
Has tumultuous relationships, from overly critical to worshipful.
Hard to get along with.
Can't read other people.

Problems with Functioning a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Gets fired or quits frequently.
Is easily angered or irritated by normal stresses and expectations.
Can't get along with others at work, school, or home.
Can't concentrate or work effectively.
Problems at Home a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Can't attend to others' needs.
Overwhelmed by chores or household expectations.
Can't keep up with housework.
Instigates arguments and fights with family, passively or actively.
Poor Self-Care a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Does not take care of appearance or cleanliness.
Doesn't eat enough, or overeats.
Doesn’t take care of yard or home.
Doesn't attend to finances, insurance bills, vehicle, etc.
Pays little or no attention to physical health.
Specific mental illnesses such as depression, bipolar, schizophrenia and anxiety disorders don't necessarily have symptoms that fall into one category. In other words, someone struggling with bipolar disorder could have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from each category (though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are strictly bipolar, such as excessive energy and extreme mood swings).

Getting Help With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The only way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are indeed se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bipolar disorder, depression, anxiety or schizophrenia is to seek a counselor's or psychologist's help.

2009年5月4日星期一

【健康心理学】瞬间放松自己

How To Relax

By Mark Stibich, Ph.D., About.com
Updated: November 24, 2008

Herbert Benson and his group at the Mind-Body Medical Institute have been studying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since the 1970s and have linked its use to reductions in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idea is simple: just as the body responds to certain cues and situations with a stress response, it can also respond a relaxation response. With 20 minutes a day, you can learn to use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to reduce stress and to improve blood pressure.

Difficulty: Easy
Time Required: 20 minutes a day
Here's How:

Sit
Find a comfortable place to sit. Sit with you back straight and feet on the floor. Be comfortable, but alert.

Close your eyes
Just relax. Close your eyes. Let everything fall away.

Breathe in
Breathe in through your nose. Feel the breath fill your body.

Breathe out
Exhale through your nose. Feel your body collapse. Breathe out fully.

Repeat
Continue breathing. After each time your breath in and out, say (or think) the word “One”. Continue for 20 minutes. You can change the word to anything meaningful for you.

Practice daily
Repeat this everyday. Have a set time to do it. Don’t worry about setting an alarm, just have a clock nearby that you can see. If you start drifting in thought, gently return to your breathing.

Mini-relaxations
During your day, stop a few times and ‘do a mini’. Just breath in and out for about a minute. This will relax you and begin to teach your body how to respond to stress in a calm way.

What You Need:
Place to sit
20 uninterrupted minutes
More Longevity How To's

【心理学笔记】心理学学科小结

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也叫中间科学或交叉科学),它不仅仅是一门认识世界的科学,也是一门认识、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现代心理学的历史应该从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算起,但是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朔到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所著《论灵魂》一书。所以,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而人的心理现象通常分为两个方面:
1、共性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过程在不同的人身上具体表现时所呈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体差异,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区别就是整体与个体的区别,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过程。(另:认识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我感到很冷!”,这就是感觉。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整体的直接反映。比如:“我感到天气很冷!”,这是知觉,因为这个感到的冷是天气的一个属性。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比如:记得母亲的模样。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以及必须要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特性。概括性包括两个方面:1、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2、一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的关系。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都是思维概括的结果,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指要借助:1、媒介;2、知识。思维的间接性,使人的认知能力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从具体的一事一物的认知的局限性中摆脱出来,因此人类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动物的认知能力,即拥有智慧。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借助语言进行的。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
想象是人脑对已经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好多年没见到母亲,根据记忆中母亲的样子,想象现在母亲会是什么样。
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所持有态度的体验。比如人的喜、怒、哀、惧,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都是情感过程的具体表现。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是: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2、情感过程能反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反作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是:1、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只有通过认识过程对事物规律有了了解,才能确定意志过程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2、意志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是:1、情感对意志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活动的积极性,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2、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而意志薄弱的人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只有水平高低之分,并无好坏之分。
气质使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只有急与慢,动与静,积极与消极的区分,也没有好与坏之分。气质本身并不直接对个体的行为起推动作用,也不决定行为的发生和方向,只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中,有外显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即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即心理过程作用于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后,又会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即个性心理特征反作用于心理过程。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优势兴奋),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征。

2009年5月2日星期六

【心理学周边】上網會成癮!?

陳淑惠 台大心理系
無邊界的網際網路,彷如是不斷延伸的「超級高速公路」,可以讓人類的知識與生活不斷地拓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豐富。然而,它是否也會誘使那些心智性格脆弱或容易受傷的人產生問題、脫離真實的人際世界呢?顯然地,「網路成癮症」正是諸多新興的網路行為問題之一。
在臨床心理學的心理病理研究與心理防治實務工作領域中,有關「網路成癮症」的探討,是個相當新的題材。隨著科技設備的提昇,網路的可獲取性日漸方便,網路使用人口也因而快速成長。在台灣,網路人口已逼近二百萬人。可以預見的是,在其中極可能有一潛在的危險群,因過度使用網路而造成個體幸福感上的虧損。美國的葛德柏格(Ivan Goldberg)醫師首先訂出「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的名詞來描繪這群人的症狀,臨床心理學家楊格(Kimberly Young)博士於1996年的美國心理學年會中首度提出相關的研究論文;而台灣地區的傳播學者周榮與周倩,也於1997年提出了首篇有關網路上癮現象的學術報告。
由於對網路成癮的探索是極短近之內的事,至今尚乏完整成熟的解釋模式。已發表的研究報告有限,多半是藉由對傳統的「成癮症」(Addiction Disorders)—例如酒癮、藥癮等—之了解來推論其可能的病理或成因。有關傳統的成癮症之文獻,福瑞門(Edith M. Freeman)博士在1992年的著作中整理出下述三種常用的解釋模式:
疾病模式 (Disease Model):將成癮視為一種疾病,是一個醫學上的問題。疾病模式提供了符合成癮症之診斷的訊息閩值(threshold),同時也視藥物為治療成癮症之合法途徑。
適應模式 (Adaptive Model):認為某些問題或環境,例如不當教養過程、不當的外在環境、先天生理或心理缺陷與障礙等,會導致一個人無法真正成熟長大;因此,在缺乏社會所期許的自信、能力、與社交接納度之下,藉由對某些物質或行為成癮來適應生存。所以,提供支持性環境,藉專業的心理治療等途徑來協助個體建立自信心與社交能力,可以使之傾向於選擇較健康的方式來適應生存。
生活方式模式(Way-of-Life Model):認為成癮之形成,是因為個體在其多重的生活方式或角色上無法取得平衡。例如,酒精或藥物的使用使人暫時得到掌控的經驗,進而形成持續性、破壞性的成癮生活方式。因此,改變生活方式,重新獲得方式或角色上平衡,可以改善成癮現象。
到底,「網路成癮症」只是一個極富魅力的新興名詞?抑或是一種興起於後現代化時代之心理疾病實體?如果它是一種心理疾病,那麼,這群網路成癮症之高危險群在網路族中占多少比例?這群人的網路行為特徵為何?其行為背後隱含何種心理病理因子?這些心理病理因子又如何影響網路成癮行為呢?而傳統的成癮症之解釋模式,是否可以直接用來描繪網路成癮症的行為特性或用來思索其形成因素呢?目前,國內以心理病理模式來探討網路成癮症的研究正待開發,而實徵的研究證據也仍付之闕如。因此,探討這些問題,實乃本土教育關懷與學術研究的當務之急!
上網成癮是心理疾病?
西方的學者曾提出「網路狂」(netaholic)、「上網狂」(On-lineaho1ic)、「電腦倚賴」(computer dependency)、「上網倚賴」(on-line dependency)、「電腦成癮症」(cyberaddiction)、「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等名詞來區分一群因黏膩於上網活動而妨礙其他生活層面之功能的網路族。目前,「網路成癮症」一詞的使用較為普遍,而且,基本上將之視為各種成癮症中的一類,與酒癮、藥瘋、或強迫性賭博(compulsive gambling)、購買狂(compulsive shopping)等相似,具有一些屬於成癮症的最主要的共同行為特徵¬¬—「成癮」(addiction)。根據世界健康組織(WHO)的定義,傳統性的各種成癮症之「成癮」是指: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熊,肇因於重複的服用自然或人工合成的藥物,因而醞釀出不可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渴望與衝動,儘管因而造成身心社會傷害仍無法停止服用該類藥物之現象。同時,對於該藥物所帶來的效果會因耐受性(tolerance)的增加而必須增加服用量,當服用量驟減時也會產生戒斷退癮反應(withdrawal)。如果長期服用,則會出現生理上與心理上的依賴現象(dependency)。
一項在瑞士的蘇黎士聯邦科技研究所於1996年所做的跨國際的網路研究,支持了「網路成癮症」存在的可能性 。伊格(Oliver Egger)的研究分析了450份有效的網路問卷,結果發現,450名受試中男牲占84%,其中的55%受過大專以上的教育。在所有的受試當中,大約有四分之三的受試者認為將來使用網路可能會上紉,而且超過半數的受試者認為,如果以藥癮的架構來「自我診斷」網路成癮的可能性,那麼,他們知道週遭有人已經網路成癮了,同時,10%的受試者認為自己已經對網路產生成癮或倚賴的現象。
在酒癮或藥癮的病理當中,生理上的依賴、耐受性、與戒斷退癮反應都有相當清楚的生理機制。然而,「網路成癮症」與其他成癮症最大的差異,在於缺乏明顯的生理機制之涉入,似乎是以心理上的依賴為其主要的心理病理機制。簡言之,在思索「網路成癮症」是否是一種心理疾病實體(disease entity)時,或許可以暫時借用傳統成癮症的診斷概念模式,並以側重其心理行為層面的原則,來考慮以下的幾個網路成癮症的症狀向度。
網路成癮症之心理與行為特徵
從網路成癮症的心理行為角度來看,黏膩於網路空間中的成癮族群可能呈現的心理與行為特徵包括:
網路成癮耐受性:指稱的是,隨著使用網路的經驗增加,原先所得到的上網樂趣,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更長久的上網時間才能得到相富程度的滿足。
強迫性上網行為:指稱的是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在想到或看到電腦時,會有想要上網的慾求或衝動;上網之後難以脫離電腦 ;使用電腦或網路時,精神較為振奮;渴求能有更多的時間留在網路上。
網路退癮反應:如果突然被迫離開電腦,容易出現挫敗的情緒反應,例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等反應。 成癮相關問題:因為黏膩於網路的時間太長,因而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生活,包括與家人朋友疏遠;或耽誤工作、學業等;或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或造成身體不適,例如,眼乾、眼酸、頭痛、肩膀酸疼、腕肌受傷、睡眠不足、胃腸問題等。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楊格於1996年與1997年的研究報告指出;網路成癮的人平均每週花上三、四十小時上網,其中多數以人際互動的網站為主,而且經常缺乏自我節制。這些人的網路成癮行為明顯地危害了他們的學業、職業、婚姻。同時,以缺乏社交、自信心低的年輕男性為多。在1997年另一以網路問卷方式所作的研究中,布瑞納(Victor Brenner)博士也發現:回應其網路問卷的網路族,平均每週上網十九小時,而且百分之八十的受試者表示因為上網而出現飲食不定、睡眠不足、難以掌控時間等問題。
英國心理學者葛端費斯(Mark Griffiths)博士在1996年的研究發現,在一百名被研究的網路族當中,有22%的受試者在上網時經驗到有如嗑古柯鹼(cocaine)後所引發的興奮感,12%的受試覺得上網讓他們放鬆。葛瑞費斯認為網路成癮是可能形成的,也許與強迫性賭博的心理病理相似。而且,網路中不同的活動其有不同的結構上的成癮吸力,因此,人們對不同的網路活動之成癮傾向便有所差異。
哈佛大學醫學院成癮研究中心主任夏佛(Howard J. Shaffer)博士將電腦比擬成一種「心智興奮劑」(psycho-stimulant),而上網引起心智興意識狀態的轉移,使人進入一種充斥著「掌控」興「運氣」的虛擬世界。由於電腦或網際網路不僅足以讓人轉移意識狀態,而且也是一個相當可靠而且高功能的科技媒介,因此,相當可能教人上癮的。夏佛同時指出,起初的上網習性和強迫性逛街購物行為或強迫性運動(compulsive exercise)相仿,是一種放鬆的體驗,感受到的是有如小酌之後的輕鬆輸快。然而,有一小群個案逐漸呈現網路成癮耐受性,上網時間不斷地增加;最後,變成了典型的「網路成癮」。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的網路族人口即將超過兩百萬,可以預見的是,極可能有一潛在的危險群,因過度使用網路而造成「網路成癮症」。他們的生活可能受 到負面的影響,進而形成人際疏離或身心不適等困難與問題,嚴重虧損其個體的生活福祉。雖然目前的相關文獻仍然不足以確認「網路成癮症」是否是一種心理疾病實體,然而,無論是從網路成癮症之心理行為的診斷角度切入,或者以適應模式、生活方式模式來檢驗其問題的本質,並提供初步防治的參考,都是行為科學家所必須擔負起的前瞻性社會責任。
新科技適應不良的反應
當網際網路逐漸變成人類生活的一個新向度,無疑地,人類的心理空間所迎接的是一連串科技的、快速的、擬像的、非傳統的剌激。麻省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家杜寇(Turkle)博士在她1995年的著作中曾指出,相對於這些外在刺激,在這樣一個由網路所形構而成的「社交實驗室」中,人們的內在心理基模,由建構、試驗、解體、再建構,逐步形成一個後現代生活化的自我。尤其在近幾年,網路科技不僅帶來了光鮮的、激發的、創造的生活方式.也更直接挑戰了傳統的「自我結構」與「人際互動模式」。
因此,值得一探的是,在希望與便捷的科技發展背後,是否隱藏了一個可能的陰影?隨著網路的使甩愈來愈普及,人們由好奇、熱悉、到著迷,是否會衍生出難以目拔的成癮問題呢?從適應的觀點來看,網路使用經驗是否也帶來新的問題面相呢?換言之,隨著網路資訊的發展,生活中各向度的需求,包括知識的獲取、掌控感的學習、人際互動的樂趣等均將藉由網路的使用來滿足。這種機制,可能是後現代化的自我在速食文化的催化之下所呈現的一種新興面貌。值得注意的是,這般發展趨勢更可能快速呈現在跟著電腦發展一起成長的新世代之自我結構與人際互動模式中,而且似乎已非情緒偏好所能定奪或評論優劣。在網際網路 帶給多數人拓展知識與生活的好處時,也可能提供給那些原已具有上癮的易感染性(addictive vulnerability)的人一個呈現適應不良反應的「新界面」。 美國學者赫特勒(Lawrence Hatterer)博士在1982年的著作中指出,根據他25年來的心理治療經驗,成癮患者基本上都有自己獨特的病因與環境因素。無論是哪一種成癮症,其成癮歷程大多數都有一些共通的人際問題與自己的弱點。而且,成癮歷程長短不一,有些是長期慢性的,有些是短暫片段式的,有些則是週期循環式的。此外,成癮症者患者可能在同一時段裡,同時嗑多種不同的藥物,也可能在不同時期嗑不同的藥物。以過去對藥癮興酒癮的研究來看,藥癮與酒癮經常與憂鬱焦慮的疾病存有共病關係(comorbidity)。尤其這種共病現象更有性別差異,例如心理學者諾南荷克賽瑪(Susan Nolen-Hoeksema)博士在她1987年的著作中指出,憂鬱挫敗的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以酗酒嗑藥的方式來表現其適應上的困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楊格在她1998年的一項網路研究中指出,那些具有網路成癮症問題的研究對象中,54%的受試者過去留有憂鬱的心理問題,34%的受試者有焦慮的心理問題,52%的受試者則承認過去曾接受過有關藥癮、酒癮、或慢性嗜食(chronic overeating)等問題的專業治療。 藉由上述的研究證據推論,不管未來網路成癮症是否可以被證實是一種心理疾病實體,從適應的觀點來看,它很可能與藥癮酒癮或賭癮相似,是適應不良的行為或內在心理問題的投影。換言之,以診斷的角度切入,這種潛在的心理疾病,對某些人來說,極可能是一種為了因應情緒問題而衍生的次級疾病(secondary disease),是一種取代了酗酒嗑藥、而以網路這個後現代生活界面來呈現適應不良的行為組合。
結語
目前,筆者等正在進行一項探討網路成癮症的心理病理之本土化研究,比較成熟的實徵研究結果尚未出爐。因此,前面的論述,或許以新詞介紹與個人觀感為多。誠如前述,網際網路不僅是拓展人類知識與生活的「超級高速公路」,同時也可能誘使那些心智性格脆弱或容易受傷的人產生問題、脫離真實的人際世界。值得省思探索的是:到底,網路成癮症的危害程度有多少?對於那些心智性格脆弱,容易對物質或活動上癮的人,網路成癮症是否是一種症狀的轉移?是否因而使他們減少變成藥癮酒癮的機會?若然,那麼兩害取其輕,網路成癮症或許反倒具有避免衍生藥癮酒癮的緩衝功能(buffering effect)。然而,正因為目前的本土性的研究資料有限,妄下判斷是不妥的。一味地否定該問題的存在可能性或煽情式的製造媒體話題,更是不當的。唯有找出可能的高危險群,以進而了解、分析網路成癮行為以及背後的心理病理,才能進一步對教育防治計畫提供一些有效的參考,進而促使大多數的人善用網路擴展人類生活的特性,並減少可能的弊端。

2009年5月1日星期五

写论文综述的经验体会

by:绝情坑主的根据地

1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说理要明: 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层次要清: 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语言要美: 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文献要新: 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 年内的文献。参考文献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并将序号置入该论据(引文内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校者把关: 综述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这一步是必须的,因为作者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误,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视了彼一方。有些结论往往是荒谬的,没有恰到好处地反应某一课题研究的“真面目”。这些问题经过校阅往往可以得到解决。
2 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前言: 用200~300 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 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②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1) 纵式写法“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它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金钥匙,掌握这把金钥匙,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献。此外,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随时积累,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以备用时查找,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然后再分类阅读。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资料应通读、细读、精读,这是撰写综述的重要步骤,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过程。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用卡片分类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以便为写作做好准备。加工处理: 对阅读过的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这是写综述的必要准备过程。按照综述的主题要求,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撰写成文: 撰写成文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重点阐述处应适当分几个小标题。拟写题纲时开始可详细一点,然后边推敲边修改。多一遍思考,就会多一分收获。提纲拟好后,就可动笔成文。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个问题展开阐述,写作中要注意说理透彻,既有论点又有论据,下笔一定要掌握重点,并注意反映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但对相反观点也应简要列出。对于某些推理或假说,要考虑到医学界专家所能接受的程度,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然后阐述存在问题和展望。初稿形成后,按常规修稿方法,反复修改加工。撰写综述要深刻理解参考文献的内涵,做到论必有据,忠于原著,让事实说话,同时要具有自己的见解。文献资料是综述的基础,查阅文献是撰写综述的关键一步,搜集文献应注意时间性,必须是近一二年的新内容,四五年前的资料一般不应过多列入。综述内容切忌面面俱到,成为浏览式的综述。综述的内容越集中、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不能根据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间接引用(指阅读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并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

2009年4月30日星期四

【心理学周边】美国前五名心理学系的人员组成和专业分布

心理学研究机构的人员组成和专业分布
――对美国排名前五位的心理学研究机构的人员组成和专业分布的初步分析


【作者】张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正 文】

组织结构,尤其是组织的人员结构与组织的社会功能以及组织的绩效密切相关,为了提高
组织的效率和社会地位,每个行业和领域都十分重视对组织的人员结构的研究。目前科学
界公认,科学的心理学起始于冯特的心理学实验室。我国的心理学则主要源于近代西方心
理学,从1900年在北京大学首开心理学课程,至今已有100多年,从1921年成立全国性的
心理学会也已经有81年了。现在社会上对心理学的需求很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的心理学仍然处于不够发达的状态。其中组织结构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因素。对美
国最知名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和教学机构的人员结构的分析,必将有利于我们思考和
构建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和教学机构。为了这一目的,本文作者于2001年夏季通过网络检索
、索取材料等途径,对美国心理学系所的排名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调查。在调查
的过程中得到了彭凯平(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王恩列(普度大学)、王朋(依利诺大
学)、庄建成(明尼苏达大学)、宋照礼(明尼苏达大学)、Pat Gurin(密西根大学)
等人的帮助。现将分析的结果报告如下:

  1 美国心理学机构的排名

美国合众国新闻(U.S.NEWS)每年对全美高校的学科进行一次上一年的排名统计调查,并在
年初公布。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各研究生授予单位(GRADUATE PROGRAMS)负责人和
该领域内科学家的评价;二是各种统计指标,如教授的水平、研究情况、学生在入学时和
毕业时的水平等。2000年秋季对1,000个研究生授予单位和12,000个学术单位进行了调查
。其中对心理学调查的结果,榜上有名者(获得总分达50/100)共有176个单位。其中排
在前五名的美国的心理学研究和教学机构分别是: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密西根大学心理系
,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依利诺大学心理系和耶鲁大学心理系。

《美国新闻》除了按整体实力对美国的所有心理学系所进行了评价和排序之外,还就某些
专业进行了评价和排序。2000年按专业做的排序有四个特定的领域,它们是:认知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专业排名前五位的是: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系、伊利诺大
学心理系、密西根大学心理系、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系;

发展心理学专业排名前五名的是: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密西根大学心理系、斯
坦福大学心理系、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系、佛吉利亚大学心理系;

实验心理学专业排名前五名的是: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密西根大学心理系、加州伯克利大
学心理系、伊利诺大学心理系、加州洛山矶大学心理系和耶鲁大学心理系;

工业与组织管理心理学专业排名前五名的是:密西根州立大学心理系、明尼苏达大学心理
系、宾州大学心理系、俄荷欧洲保龄格林大学心理系、马利兰大学心理系。

  2 心理学的专业分布

众所周知,源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使得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宽泛,加之目前心理学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使得心理学分成了众多的专业。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有一定的规
律可循的。为了有利于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多年来,在美国形成了在心理学系、所内
按研究的特定专业分布若干个分部(DIVISIONS)的结构。全美国最好的心理系、所也是这
样组织的。对这五个研究机构的人员机构进行初步的细分,将有利于我们从中得到一定的
启示。按照本文作者从这五个心理学研究机构所获得的各个单位的自我介绍的材料、他们
的专业,下面是全美2000年排名前五位的心理学系、所的专业分布:

1.斯坦福大学心理系: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2.密西根大学心理系:生物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认知和知觉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组织
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3.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全部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

4.依利诺大学心理系:生物心理学、临床和社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知觉
和人的操作心理学、人格―社会―组织心理学、数学心理学

5.耶鲁大学心理系;行为神经科学、临床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和人格
心理学

从以上美国排名前五位的心理学系所的专业分布来看,一方面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另一方
面也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每个单位都设立的专业
,显然是当今心理学的主干学科。

  3 按专业领域的人员的分布

通过寻要资料和网上查询,我们获得了上述在美国整体实力排名前五名的心理学系所中三
个的人员分布的情况。它们是: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密西根大学心理系、伊利诺大学心理
系。表1列出了这三个单位按专业领域的人员的分布情况,其中括号外的数字是人员的绝
对数,括号内的数字是该单位这一领域人员数站该单位全体人员的百分数。

  表1 美国三所知名大学心理学人员按专业的分布情况

单位 各个专业的人数(和百分数)
认知 发展 人格 社会 总人数
斯坦福 16(42%) 6(19%) 7(22%) 9(28%) 38
密西根 29(25%) 23(20%) 31(27%) 31(27%) 111
依利诺 25(36%)
9(13%)31(27%) 31(27%) 96
平均 23(34%) 13(17%) 23(25%) 24(27%)

*生物心理学被统计在认知心理学专业内:临床心理学专业和数学心理学专业的人员没有
统计在内。

  4 按学衔的人员分布

按照国际学术界通用的做法,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人员是按学衔组织的。学衔表达了一个人
的学术地位和工作职责。某一研究机构中具有某类学衔的人员的比例和分布通常用作评价
这一机构的指标之一。通过寻求,我们获得了在美国排名前五位的心理学研究机构中四个
的研究人员的学衔的分布,见表2。

  表2 美国四个优秀的心理学研究机构的人员的学衔分布

机构 人数(百分比)
正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 荣誉教授
斯坦福 20(67%) 3(10%) 7(23%) 6
密西根 68(56%) 26(21%)28(23%) 13
明尼苏达10(77%) 3(21%) 1(8%) 4
耶鲁 28(65%) 3(7%) 12(30%)
平均 32(66%) 9(15%) 12(21%)

*助理教授为获得博士学位后被聘用的终身(固定)教授的候选人。经过四至五年后,合
格者可以获得副教授和固定聘用的职位。荣誉教授为退休教授中在学术界有影响的心理学
家。

通过以上初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领先的心理学研究机构都分有认知心理学(含
生物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和组织心理学。尽管各个心理学研究机构
内部的专业设置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点,比如依利诺大学心理系设有数学心理学,而其
他的系所则没有将数学心理学列为专门的分部。又比如,因为工程心理学是依利诺大学心
理系的强项,所以他们设有研究人的知觉和操作的专门分部(实际是认知和实验心理学的
范畴)。但是,可以明显地年出心理学的主要专业是以上四门。在这四个专业领域中人员
数量的分布大致反映的学科的结构和社会的需求。具体是,认知心理学占34%的人员,发
展心理学占17%的人员,人格心理学占25%的人员,社会和组织心理学占27%的人员。从人
员的学衔来看,心理学的研究人员的主体是正教授,占66%;其次是助理教授,占12%;而
副教授只占9%。可见,副教授岗位在这些机构中是一种过渡性的岗位。另外,各个研究机
构都将荣誉(退休)教授作为其宝贵的人力资源正式列入人员名录中。

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

【心理学周边】约会时什么细节让你开心?

2009年3月23日至3月25日,日本的综合门户网站goo做了一项网络调查,具体内容是“在约会时他(她)的什么行为会让你开心?”。受调查者1043人,52.2% 为男性,47.8%为女性。年龄构成方面,20岁以下7.8%,20-30岁17.1%,30-40岁28.2%,40-50岁24.8%,50-60岁11.4%,60岁以上10.7%。

这个调查可以证明男人和女人确实来自两个不同的星球。因为调查的结果,男人在约会时高兴的细节和女人在约会时高兴的细节完全不重样。调查结果在这里。

以下是调查结果:
好,男人以及想打动男人的女人先看过来。约会时她的什么举动会让你开心?

01、她牵我的手 100%
01、她挽着我的手臂 100%
03、她告诉我她想吃什么东西 98.9%
04、她告诉我她想去什么地方 92.6%
05、当我付账、为她拉椅子的时候她向我表示感谢 88.4%
06、她说她喜欢我 73.7%
06、她不会经常去看手机 73.7%
08、感觉不舒服、走路累了她会告诉我 71.6%
09、她穿的衣服和平时穿的不一样 69.5%
09、她始终和我有话讲 69.5% (后面还有女性调查)
11、约会结束时她对我表示感谢 66.3%
12、她说“我们应该去个没有其他人的地方” 63.2%
13、她提议说下次再约会 58.9%
14、她告诉我我的头发乱了或者拉链没拉好 50.5%
15、她把她的手机静音了 44.2%
16、她不谈及她的前男友 42.1%
17、我付账时她有所表示 40%
18、如果约会之前她通宵了她会提前告诉我 37.9%
19、她付了喝茶的帐 27.4%
20、她为我准备了湿纸巾 20%



好,女人以及想泡女人的男人接着看过来。约会时他的什么举动会让你开心?

01、他帮我拎东西 100%
02、他和我走路步调一致 85.9%
03、他送我回家 74.4%
03、一起步行时他走在我的外侧 74.4%
05、他准备了意想不到的小礼物 54.3%
06、吃饭时他在适当的时候叫服务生 38.7%
07、我买衣服时他会给我建议 38.2%
08、我口渴时他给我买饮料 37.2%
08、他推荐了一个好地方一起看风景 37.2%
10、坐地铁时他帮我留意换乘站 34.2%
11、约会前他会留意约会地点附近有哪些好店和不安全的地方 29.9%
12、在下行的自动扶梯上他站在我前面;在上行的自动扶梯上他站在我后面 27.6%
13、约会前他会看看有什么新的店铺开张 24.6%
14、约会前他会建议我穿什么衣服 23.1%
14、他比我早到约会的地方 23.1%
16、他为我开关车门 16.6%
17、他告诉我我们要去的地方的情况 15.6%
18、他穿的衣服和我很亲 10.1%
19、约会时他偷偷发个短信给我 9.5%
20、当我在室外的凳子上坐下前,他为我在凳子上铺一块手帕 5.0%

偶的个人结论是这样的:

各位男童鞋在约会前记得多做做功课,约会时记得多呵护女童鞋,多准备点惊喜。

各位女童鞋在约会时记得多表示感谢,记得多抢着付钱,记得多牵牵男童鞋的手。

重点是,即使有个男童鞋完美的完成了上面的20条,各位女童鞋也要记得看看这位男童鞋是不是眼睛露淫光,嘴边流口水。如果是的话,那他也许只是看了这篇文章来学着泡妞的小朋友。这个时候,你就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大吼:煎蛋上那篇《约会时什么细节让你开心》里最让女孩子心动的事情第一条是什么?如果他条件反射告诉你:“他帮我拎东西。”那……那至少证明你们两个都混煎蛋,自己把握吧。

2009年4月24日星期五

【心理学周边】投资大师罗杰斯对女儿的忠告

文/[美] 吉姆·罗杰斯 ■译/洪 兰

永远不要问别人赚多少钱,也不要告诉别人你有多少钱。

永远不要问别人这个东西多少钱买的,也不要告诉别人你的东西是多少钱买的。

渐渐长大后,你得处理男孩子的问题。要记住的基本原则是:他们需要你远大于你需要他们。

狂热追求时,男孩会告诉你上百万个故事,但你不要理会那些故事。

听到无稽的诺言、奉承的话语时,要保持清醒。不要追随一个男孩子到其他学校、城市,或其他场所。

任何“必试”“必读”的东西能免则免,尤其是流行的东西。记住,有一半人口的智商在中位数之下。

直到至少年满28岁,对自己和世界有更多认识前,不要结婚。

小心所有的政客。在学生时代,他最出众的是在课后休息时间;毕业后,他就很少能做出卓越的事情了。

那些看起来可以做你父亲或祖父的男人,其实并不会把你当女儿或孙女看待。

在单身酒吧你得不到任何东西,只有调酒师会比你学到更多经验、赚到更多小费。

下班后,不要每天晚上跟你的死党出去喝酒。老板们不会这样做,这正是为什么他是老板的原因。

几乎没有什么理由要你跟老板单独出去喝一杯,更不要说出去与他一起用晚餐。工作和生活要泾渭分明。

避免办公室恋情,这对双方的个人和职业发展都是灾难。

参加公务午餐时,不要喝酒。

准时还钱,尽可能一有钱就还掉借款。好信用很重要,坏信用如鬼魅,会经年纠缠着你。

购物之前,一定要先填饱肚子,才不会买过头了。

永远买高质量的东西,它们经久耐用,更能保持价值。

长时间驾车或在公共场合出现前,一定要先上洗手间。

学会打字和缝纫。

精通算术和数字,这样你会比其他人更有优势,更能注意到其他人忽视的异常之处。

照顾好自己!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你要想成功那就太难了。


摘自《投资大师罗杰斯给宝贝女儿的12封信》

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2009年4月22日星期三

【心理统计】SPSS单词汇总

Absolute deviation, 绝对离差
Absolute number, 绝对数
Absolute residuals, 绝对残差
Acceleration array, 加速度立体阵
Acceleration in an arbitrary direction, 任意方向上的加速度
Acceleration normal, 法向加速度
Acceleration space dimension, 加速度空间的维数
Acceleration tangential, 切向加速度
Acceleration vector, 加速度向量
Acceptable hypothesis, 可接受假设
Accumulation, 累积
Accuracy, 准确度
Actual frequency, 实际频数
Adaptive estimator, 自适应估计量
Addition, 相加
Addition theorem, 加法定理
Additivity, 可加性
Adjusted rate, 调整率
Adjusted value, 校正值
Admissible error, 容许误差
Aggregation, 聚集性
Alternative hypothesis, 备择假设
Among groups, 组间
Amounts, 总量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相关分析
Analysis of covariance, 协方差分析
Analysis of regression, 回归分析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时间序列分析
Analysis of variance, 方差分析
Angular transformation, 角转换
ANOVA (analysis of variance), 方差分析
ANOVA Models, 方差分析模型
Arcing, 弧/弧旋
Arcsine transformation, 反正弦变换
Area under the curve, 曲线面积
AREG , 评估从一个时间点到下一个时间点回归相关时的误差
ARIMA, 季节和非季节性单变量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
Arithmetic grid paper, 算术格纸
Arithmetic mean, 算术平均数
Arrhenius relation, 艾恩尼斯关系
Assessing fit, 拟合的评估
Associative laws, 结合律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非对称分布
Asymptotic bias, 渐近偏倚
Asymptotic efficiency, 渐近效率
Asymptotic variance, 渐近方差
Attributable risk, 归因危险度
Attribute data, 属性资料
Attribution, 属性
Autocorrelation, 自相关
Autocorrelation of residuals, 残差的自相关
Average, 平均数
Average confidence interval length, 平均置信区间长度
Average growth rate, 平均增长率
Bar chart, 条形图
Bar graph, 条形图
Base period, 基期
Bayes' theorem , Bayes定理
Bell-shaped curve, 钟形曲线
Bernoulli distribution, 伯努力分布
Best-trim estimator, 最好切尾估计量
Bias, 偏性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二元逻辑斯蒂回归
Binomial distribution, 二项分布
Bisquare, 双平方
Bivariate Correlate, 二变量相关
Bivariate normal distribution, 双变量正态分布
Bivariate normal population, 双变量正态总体
Biweight interval, 双权区间
Biweight M-estimator, 双权M估计量
Block, 区组/配伍组
BMDP(Biomedical computer programs), BMDP统计软件包
Boxplots, 箱线图/箱尾图
Breakdown bound, 崩溃界/崩溃点
Canonical correlation, 典型相关
Caption, 纵标目
Case-control study, 病例对照研究
Categorical variable, 分类变量
Catenary, 悬链线
Cauchy distribution, 柯西分布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因果关系
Cell, 单元
Censoring, 终检
Center of symmetry, 对称中心
Centering and scaling, 中心化和定标
Central tendency, 集中趋势
Central value, 中心值
CHAID -χ2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 卡方自动交互检测
Chance, 机遇
Chance error, 随机误差
Chance variable, 随机变量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特征方程
Characteristic root, 特征根
Characteristic vector, 特征向量
Chebshev criterion of fit, 拟合的切比雪夫准则
Chernoff faces, 切尔诺夫脸谱图
Chi-square test, 卡方检验/χ2检验
Choleskey decomposition, 乔洛斯基分解
Circle chart, 圆图
Class interval, 组距
Class mid-value, 组中值
Class upper limit, 组上限
Classified variable, 分类变量
Cluster analysis, 聚类分析
Cluster sampling, 整群抽样
Code, 代码
Coded data, 编码数据
Coding, 编码
Coefficient of contingency, 列联系数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决定系数
Coefficient of multiple correlation, 多重相关系数
Coefficient of partial correlation, 偏相关系数
Coefficient of production-moment correlation, 积差相关系数
Coefficient of rank correlation, 等级相关系数
Coefficient of regression, 回归系数
Coefficient of skewness, 偏度系数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变异系数
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
Column, 列
Column effect, 列效应
Column factor, 列因素
Combination pool, 合并
Combinative table, 组合表
Common factor, 共性因子
Common regression coefficient, 公共回归系数
Common value, 共同值
Common variance, 公共方差
Common variation, 公共变异
Communality variance, 共性方差
Comparability, 可比性
Comparison of bathes, 批比较
Comparison value, 比较值
Compartment model, 分部模型
Compassion, 伸缩
Complement of an event, 补事件
Complete association, 完全正相关
Complete dissociation, 完全不相关
Complete statistics, 完备统计量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完全随机化设计
Composite event, 联合事件
Composite events, 复合事件
Concavity, 凹性
Conditional expectation, 条件期望
Conditional likelihood, 条件似然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条件概率
Conditionally linear, 依条件线性
Confidence interval, 置信区间
Confidence limit, 置信限
Confidence lower limit, 置信下限
Confidence upper limit, 置信上限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 验证性因子分析
Confirmatory research, 证实性实验研究
Confounding factor, 混杂因素
Conjoint, 联合分析
Consistency, 相合性
Consistency check, 一致性检验
Consistent asymptotically normal estimate, 相合渐近正态估计
Consistent estimate, 相合估计
Constrained nonlinear regression, 受约束非线性回归
Constraint, 约束
Contaminated distribution, 污染分布
Contaminated Gausssian, 污染高斯分布
Contaminated normal distribution, 污染正态分布
Contamination, 污染
Contamination model, 污染模型
Contingency table, 列联表
Contour, 边界线
Contribution rate, 贡献率
Control, 对照
Controlled experiments, 对照实验
Conventional depth, 常规深度
Convolution, 卷积
Corrected factor, 校正因子
Corrected mean, 校正均值
Correction coefficient, 校正系数
Correctness, 正确性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index, 相关指数
Correspondence, 对应
Counting, 计数
Counts, 计数/频数
Covariance, 协方差
Covariant, 共变
Cox Regression, Cox回归
Criteria for fitting, 拟合准则
Criteria of least squares, 最小二乘准则
Critical ratio, 临界比
Critical region, 拒绝域
Critical value, 临界值
Cross-over design, 交叉设计
Cross-section analysis, 横断面分析
Cross-section survey, 横断面调查
Crosstabs , 交叉表
Cross-tabulation table, 复合表
Cube root, 立方根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 分布函数
Cumulative probability, 累计概率
Curvature, 曲率/弯曲
Curvature, 曲率
Curve fit , 曲线拟和
Curve fitting, 曲线拟合
Curvilinear regression, 曲线回归
Curvilinear relation, 曲线关系
Cut-and-try method, 尝试法
Cycle, 周期
Cyclist, 周期性
D test, D检验
Data acquisition, 资料收集
Data bank, 数据库
Data capacity, 数据容量
Data deficiencies, 数据缺乏
Data handling, 数据处理
Data manipulation, 数据处理
Data processing, 数据处理
Data reduction, 数据缩减
Data set, 数据集
Data sources, 数据来源
Data transformation, 数据变换
Data validity, 数据有效性
Data-in, 数据输入
Data-out, 数据输出
Dead time, 停滞期
Degree of freedom, 自由度
Degree of precision, 精密度
Degree of reliability, 可靠性程度
Degression, 递减
Density function, 密度函数
Density of data points, 数据点的密度
Dependent variable, 应变量/依变量/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 因变量
Depth, 深度
Derivative matrix, 导数矩阵
Derivative-free methods, 无导数方法
Design, 设计
Determinacy, 确定性
Determinant, 行列式
Determinant, 决定因素
Deviation, 离差
Deviation from average, 离均差
Diagnostic plot, 诊断图
Dichotomous variable, 二分变量
Differential equation, 微分方程
Direct standardization, 直接标准化法
Discrete variable, 离散型变量
DISCRIMINANT, 判断
Discriminant analysis, 判别分析
Discriminant coefficient, 判别系数
Discriminant function, 判别值
Dispersion, 散布/分散度
Disproportional, 不成比例的
Disproportionate sub-class numbers, 不成比例次级组含量
Distribution free, 分布无关性/免分布
Distribution shape, 分布形状
Distribution-free method, 任意分布法
Distributive laws, 分配律
Disturbance, 随机扰动项
Dose response curve, 剂量反应曲线
Double blind method, 双盲法
Double blind trial, 双盲试验
Double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双指数分布
Double logarithmic, 双对数
Downward rank, 降秩
Dual-space plot, 对偶空间图
DUD, 无导数方法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method, 新复极差法/Duncan新法
Effect, 实验效应
Eigenvalue, 特征值
Eigenvector, 特征向量
Ellipse, 椭圆
Empirical distribution, 经验分布
Empirical probability, 经验概率单位
Enumeration data, 计数资料
Equal sun-class number, 相等次级组含量
Equally likely, 等可能
Equivariance, 同变性
Error, 误差/错误
Error of estimate, 估计误差
Error type I, 第一类错误
Error type II, 第二类错误
Estimand, 被估量
Estimated error mean squares, 估计误差均方
Estimated error sum of squares, 估计误差平方和
Euclidean distance, 欧式距离
Event, 事件
Event, 事件
Exceptional data point, 异常数据点
Expectation plane, 期望平面
Expectation surface, 期望曲面
Expected values, 期望值
Experiment, 实验
Experimental sampling, 试验抽样
Experimental unit, 试验单位
Explanatory variable, 说明变量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探索性数据分析
Explore Summarize, 探索-摘要
Exponential curve, 指数曲线
Exponential growth, 指数式增长
EXSMOOTH, 指数平滑方法
Extended fit, 扩充拟合
Extra parameter, 附加参数
Extrapolation, 外推法
Extreme observation, 末端观测值
Extremes, 极端值/极值
F distribution, F分布
F test, F检验
Factor, 因素/因子
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
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
Factor score, 因子得分
Factorial, 阶乘
Factorial design, 析因试验设计
False negative, 假阴性
False negative error, 假阴性错误
Family of distributions, 分布族
Family of estimators, 估计量族
Fanning, 扇面
Fatality rate, 病死率
Field investigation, 现场调查
Field survey, 现场调查
Finite population, 有限总体
Finite-sample, 有限样本
First derivative, 一阶导数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第一主成分
First quartile, 第一四分位数
Fisher information, 费雪信息量
Fitted value, 拟合值
Fitting a curve, 曲线拟合
Fixed base, 定基
Fluctuation, 随机起伏
Forecast, 预测
Four fold table, 四格表
Fourth, 四分点
Fraction blow, 左侧比率
Fractional error, 相对误差
Frequency, 频率
Frequency polygon, 频数多边图
Frontier point, 界限点
Function relationship, 泛函关系
Gamma distribution, 伽玛分布
Gauss increment, 高斯增量
Gaussian distribution, 高斯分布/正态分布
Gauss-Newton increment, 高斯-牛顿增量
General census, 全面普查
GENLOG (Generalized liner models), 广义线性模型
Geometric mean, 几何平均数
Gini's mean difference, 基尼均差
GLM (General liner models), 通用线性模型
Goodness of fit, 拟和优度/配合度
Gradient of determinant, 行列式的梯度
Graeco-Latin square, 希腊拉丁方
Grand mean, 总均值
Gross errors, 重大错误
Gross-error sensitivity, 大错敏感度
Group averages, 分组平均
Grouped data, 分组资料
Guessed mean, 假定平均数
Half-life, 半衰期
Hampel M-estimators, 汉佩尔M估计量
Happenstance, 偶然事件
Harmonic mean, 调和均数
Hazard function, 风险均数
Hazard rate, 风险率
Heading, 标目
Heavy-tailed distribution, 重尾分布
Hessian array, 海森立体阵
Heterogeneity, 不同质
Heterogeneity of variance, 方差不齐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组内分组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 系统聚类法
High-leverage point, 高杠杆率点
HILOGLINEAR, 多维列联表的层次对数线性模型
Hinge, 折叶点
Histogram, 直方图
Historical cohort study, 历史性队列研究
Holes, 空洞
HOMALS, 多重响应分析
Homogeneity of variance, 方差齐性
Homogeneity test, 齐性检验
Huber M-estimators, 休伯M估计量
Hyperbola, 双曲线
Hypothesis testing, 假设检验
Hypothetical universe, 假设总体
Impossible event, 不可能事件
Independence, 独立性
Independent variable, 自变量
Index, 指标/指数
Indirect standardization, 间接标准化法
Individual, 个体
Inference band, 推断带
Infinite population, 无限总体
Infinitely great, 无穷大
Infinitely small, 无穷小
Influence curve, 影响曲线
Information capacity, 信息容量
Initial condition, 初始条件
Initial estimate, 初始估计值
Initial level, 最初水平
Interaction, 交互作用
Interaction terms, 交互作用项
Intercept, 截距
Interpolation, 内插法
Interquartile range, 四分位距
Interval estimation, 区间估计
Intervals of equal probability, 等概率区间
Intrinsic curvature, 固有曲率
Invariance, 不变性
Inverse matrix, 逆矩阵
Inverse probability, 逆概率
Inverse sine transformation, 反正弦变换
Iteration, 迭代
Jacobian determinant, 雅可比行列式
Joint distribution function, 分布函数
Joint probability, 联合概率
Joint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联合概率分布
K means method, 逐步聚类法
Kaplan-Meier, 评估事件的时间长度
Kaplan-Merier chart, Kaplan-Merier图
Kendall's rank correlation, Kendall等级相关
Kinetic, 动力学
Kolmogorov-Smirnove test, 柯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
Kruskal and Wallis test, Kruskal及Wallis检验/多样本的秩和检验/H检验
Kurtosis, 峰度
Lack of fit, 失拟
Ladder of powers, 幂阶梯
Lag, 滞后
Large sample, 大样本
Large sample test, 大样本检验
Latin square, 拉丁方
Latin square design, 拉丁方设计
Leakage, 泄漏
Least favorable configuration, 最不利构形
Least favorable distribution, 最不利分布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最小显著差法
Least square method, 最小二乘法
Least-absolute-residuals estimates, 最小绝对残差估计
Least-absolute-residuals fit, 最小绝对残差拟合
Least-absolute-residuals line, 最小绝对残差线
Legend, 图例
L-estimator, L估计量
L-estimator of location, 位置L估计量
L-estimator of scale, 尺度L估计量
Level, 水平
Life expectance, 预期期望寿命
Life table, 寿命表
Life table method, 生命表法
Light-tailed distribution, 轻尾分布
Likelihood function, 似然函数
Likelihood ratio, 似然比
line graph, 线图
Linear correlation, 直线相关
Linear equation, 线性方程
Linear programming, 线性规划
Linear regression, 直线回归
Linear Regression, 线性回归
Linear trend, 线性趋势
Loading, 载荷
Location and scale equivariance, 位置尺度同变性
Location equivariance, 位置同变性
Location invariance, 位置不变性
Location scale family, 位置尺度族
Log rank test, 时序检验
Logarithmic curve, 对数曲线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对数正态分布
Logarithmic scale, 对数尺度
Logarithmic transformation, 对数变换
Logic check, 逻辑检查
Logistic distribution, 逻辑斯特分布
Logit transformation, Logit转换
LOGLINEAR, 多维列联表通用模型
Lognormal distribution, 对数正态分布
Lost function, 损失函数
Low correlation, 低度相关
Lower limit, 下限
Lowest-attained variance, 最小可达方差
LSD, 最小显著差法的简称
Lurking variable, 潜在变量
Main effect, 主效应
Major heading, 主辞标目
Marginal density function, 边缘密度函数
Marginal probability, 边缘概率
Margin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边缘概率分布
Matched data, 配对资料
Matched distribution, 匹配过分布
Matching of distribution, 分布的匹配
Matching of transformation, 变换的匹配
Mathematical expectation, 数学期望
Mathematical model, 数学模型
Maximum L-estimator, 极大极小L 估计量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最大似然法
Mean, 均数
Mean squares between groups, 组间均方
Mean squares within group, 组内均方
Means (Compare means), 均值-均值比较
Median, 中位数
Median effective dose, 半数效量
Median lethal dose, 半数致死量
Median polish, 中位数平滑
Median test, 中位数检验
Minimal sufficient statistic, 最小充分统计量
Minimum distance estimation, 最小距离估计
Minimum effective dose, 最小有效量
Minimum lethal dose, 最小致死量
Minimum variance estimator, 最小方差估计量
MINITAB, 统计软件包
Minor heading, 宾词标目
Missing data, 缺失值
Model specification, 模型的确定
Modeling Statistics , 模型统计
Models for outliers, 离群值模型
Modifying the model, 模型的修正
Modulus of continuity, 连续性模
Morbidity, 发病率
Most favorable configuration, 最有利构形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SCAL), 多维尺度/多维标度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 多项逻辑斯蒂回归
Multiple comparison, 多重比较
Multiple correlation , 复相关
Multiple covariance, 多元协方差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多元线性回归
Multiple response , 多重选项
Multiple solutions, 多解
Multiplication theorem, 乘法定理
Multiresponse, 多元响应
Multi-stage sampling, 多阶段抽样
Multivariate T distribution, 多元T分布
Mutual exclusive, 互不相容
Mutual independence, 互相独立
Natural boundary, 自然边界
Natural dead, 自然死亡
Natural zero, 自然零
Negative correlation, 负相关
Negative linear correlation, 负线性相关
Negatively skewed, 负偏
Newman-Keuls method, q检验
NK method, q检验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无统计意义
Nominal variable, 名义变量
Nonconstancy of variability, 变异的非定常性
Nonlinear regression, 非线性相关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
Nonparametric test, 非参数检验
Nonparametric tests, 非参数检验
Normal deviate, 正态离差
Normal distribution, 正态分布
Normal equation, 正规方程组
Normal ranges, 正常范围
Normal value, 正常值
Nuisance parameter, 多余参数/讨厌参数
Null hypothesis, 无效假设
Numerical variable, 数值变量
Objective function, 目标函数
Observation unit, 观察单位
Observed value, 观察值
One sided test, 单侧检验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 单因素方差分析
Open sequential trial, 开放型序贯设计
Optrim, 优切尾
Optrim efficiency, 优切尾效率
Order statistics, 顺序统计量
Ordered categories, 有序分类
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 , 序数逻辑斯蒂回归
Ordinal variable, 有序变量
Orthogonal basis, 正交基
Orthogonal design, 正交试验设计
Orthogonality conditions, 正交条件
ORTHOPLAN, 正交设计
Outlier cutoffs, 离群值截断点
Outliers, 极端值
OVERALS , 多组变量的非线性正规相关
Overshoot, 迭代过度
Paired design, 配对设计
Paired sample, 配对样本
Pairwise slopes, 成对斜率
Parabola, 抛物线
Parallel tests, 平行试验
Parameter, 参数
Parametric statistics, 参数统计
Parametric test, 参数检验
Partial correlation, 偏相关
Partial regression, 偏回归
Partial sorting, 偏排序
Partials residuals, 偏残差
Pattern, 模式
Pearson curves, 皮尔逊曲线
Peeling, 退层
Percent bar graph, 百分条形图
Percentage, 百分比
Percentile, 百分位数
Percentile curves, 百分位曲线
Periodicity, 周期性
Permutation, 排列
P-estimator, P估计量
Pie graph, 饼图
Pitman estimator, 皮特曼估计量
Pivot, 枢轴量
Planar, 平坦
Planar assumption, 平面的假设
PLANCARDS, 生成试验的计划卡
Point estimation, 点估计
Poisson distribution, 泊松分布
Polishing, 平滑
Polled standard deviation, 合并标准差
Polled variance, 合并方差
Polygon, 多边图
Polynomial, 多项式
Polynomial curve, 多项式曲线
Population, 总体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人群归因危险度
Positive correlation, 正相关
Positively skewed, 正偏
Posterior distribution, 后验分布
Power of a test, 检验效能
Precision, 精密度
Predicted value, 预测值
Preliminary analysis, 预备性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主成分分析
Prior distribution, 先验分布
Prior probability, 先验概率
Probabilistic model, 概率模型
probability, 概率
Probability density, 概率密度
Product moment, 乘积矩/协方差
Profile trace, 截面迹图
Proportion, 比/构成比
Proportion allocation in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
Proportionate, 成比例
Proportionate sub-class numbers, 成比例次级组含量
Prospective study, 前瞻性调查
Proximities, 亲近性
Pseudo F test, 近似F检验
Pseudo model, 近似模型
Pseudosigma, 伪标准差
Purposive sampling, 有目的抽样
QR decomposition, QR分解
Quadratic approximation, 二次近似
Qualitative classification, 属性分类
Qualitative method, 定性方法
Quantile-quantile plot, 分位数-分位数图/Q-Q图
Quantitative analysis, 定量分析
Quartile, 四分位数
Quick Cluster, 快速聚类
Radix sort, 基数排序
Random allocation, 随机化分组
Random blocks design, 随机区组设计
Random event, 随机事件
Randomization, 随机化
Range, 极差/全距
Rank correlation, 等级相关
Rank sum test, 秩和检验
Rank test, 秩检验
Ranked data, 等级资料
Rate, 比率
Ratio, 比例
Raw data, 原始资料
Raw residual, 原始残差
Rayleigh's test, 雷氏检验
Rayleigh's Z, 雷氏Z值
Reciprocal, 倒数
Reciprocal transformation, 倒数变换
Recording, 记录
Redescending estimators, 回降估计量
Reducing dimensions, 降维
Re-expression, 重新表达
Reference set, 标准组
Region of acceptance, 接受域
Regression coefficient, 回归系数
Regression sum of square, 回归平方和
Rejection point, 拒绝点
Relative dispersion, 相对离散度
Relative number, 相对数
Reliability, 可靠性
Reparametrization, 重新设置参数
Replication, 重复
Report Summaries, 报告摘要
Residual sum of square, 剩余平方和
Resistance, 耐抗性
Resistant line, 耐抗线
Resistant technique, 耐抗技术
R-estimator of location, 位置R估计量
R-estimator of scale, 尺度R估计量
Retrospective study, 回顾性调查
Ridge trace, 岭迹
Ridit analysis, Ridit分析
Rotation, 旋转
Rounding, 舍入
Row, 行
Row effects, 行效应
Row factor, 行因素
RXC table, RXC表
Sample, 样本
Sampl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样本回归系数
Sample size, 样本量
Sample standard deviation, 样本标准差
Sampling error, 抽样误差
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 SAS统计软件包
Scale, 尺度/量表
Scatter diagram, 散点图
Schematic plot, 示意图/简图
Score test, 计分检验
Screening, 筛检
SEASON, 季节分析
Second derivative, 二阶导数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 第二主成分
SEM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结构化方程模型
Semi-logarithmic graph, 半对数图
Semi-logarithmic paper, 半对数格纸
Sensitivity curve, 敏感度曲线
Sequential analysis, 贯序分析
Sequential data set, 顺序数据集
Sequential design, 贯序设计
Sequential method, 贯序法
Sequential test, 贯序检验法
Serial tests, 系列试验
Short-cut method, 简捷法
Sigmoid curve, S形曲线
Sign function, 正负号函数
Sign test, 符号检验
Signed rank, 符号秩
Significance test, 显著性检验
Significant figure, 有效数字
Simple cluster sampling, 简单整群抽样
Simple correlation, 简单相关
Simple random sampling, 简单随机抽样
Simple regression, 简单回归
simple table, 简单表
Sine estimator, 正弦估计量
Single-valued estimate, 单值估计
Singular matrix, 奇异矩阵
Skewed distribution, 偏斜分布
Skewness, 偏度
Slash distribution, 斜线分布
Slope, 斜率
Smirnov test, 斯米尔诺夫检验
Source of variation, 变异来源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Specific factor, 特殊因子
Specific factor variance, 特殊因子方差
Spectra , 频谱
Spherical distribution, 球型正态分布
Spread, 展布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SPSS统计软件包
Spurious correlation, 假性相关
Square root transformation, 平方根变换
Stabilizing variance, 稳定方差
Standard deviation, 标准差
Standard error, 标准误
Standard error of difference, 差别的标准误
Standard error of estimate, 标准估计误差
Standard error of rate, 率的标准误
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标准正态分布
Standardization, 标准化
Starting value, 起始值
Statistic, 统计量
Statistical control, 统计控制
Statistical graph, 统计图
Statistical inference, 统计推断
Statistical table, 统计表
Steepest descent, 最速下降法
Stem and leaf display, 茎叶图
Step factor, 步长因子
Stepwise regression, 逐步回归
Storage, 存
Strata, 层(复数)
Stratified sampling, 分层抽样
Stratified sampling, 分层抽样
Strength, 强度
Stringency, 严密性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结构关系
Studentized residual, 学生化残差/t化残差
Sub-class numbers, 次级组含量
Subdividing, 分割
Sufficient statistic, 充分统计量
Sum of products, 积和
Sum of squares, 离差平方和
Sum of squares about regression, 回归平方和
Sum of squares between groups, 组间平方和
Sum of squares of partial regression, 偏回归平方和
Sure event, 必然事件
Survey, 调查
Survival, 生存分析
Survival rate, 生存率
Suspended root gram, 悬吊根图
Symmetry, 对称
Systematic error, 系统误差
Systematic sampling, 系统抽样
Tags, 标签
Tail area, 尾部面积
Tail length, 尾长
Tail weight, 尾重
Tangent line, 切线
Target distribution, 目标分布
Taylor series, 泰勒级数
Tendency of dispersion, 离散趋势
Testing of hypotheses, 假设检验
Theoretical frequency, 理论频数
Time series, 时间序列
Tolerance interval, 容忍区间
Tolerance lower limit, 容忍下限
Tolerance upper limit, 容忍上限
Torsion, 扰率
Total sum of square, 总平方和
Total variation, 总变异
Transformation, 转换
Treatment, 处理
Trend, 趋势
Trend of percentage, 百分比趋势
Trial, 试验
Trial and error method, 试错法
Tuning constant, 细调常数
Two sided test, 双向检验
Two-stage least squares, 二阶最小平方
Two-stage sampling, 二阶段抽样
Two-tailed test, 双侧检验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双因素方差分析
Two-way table, 双向表
Type I error, 一类错误/α错误
Type II error, 二类错误/β错误
UMVU, 方差一致最小无偏估计简称
Unbiased estimate, 无偏估计
Unconstrained nonlinear regression , 无约束非线性回归
Unequal subclass number, 不等次级组含量
Ungrouped data, 不分组资料
Uniform coordinate, 均匀坐标
Uniform distribution, 均匀分布
Uniformly minimum variance unbiased estimate, 方差一致最小无偏估计
Unit, 单元
Unordered categories, 无序分类
Upper limit, 上限
Upward rank, 升秩
Vague concept, 模糊概念
Validity, 有效性
VARCOMP (Variance component estimation), 方差元素估计
Variability, 变异性
Variable, 变量
Variance, 方差
Variation, 变异
Varimax orthogonal rotation, 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Volume of distribution, 容积
W test, W检验
Weibull distribution, 威布尔分布
Weight, 权数
Weighted Chi-square test, 加权卡方检验/Cochran检验
Weighted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加权直线回归
Weighted mean, 加权平均数
Weighted mean square, 加权平均方差
Weighted sum of square, 加权平方和
Weighting coefficient, 权重系数
Weighting method, 加权法
W-estimation, W估计量
W-estimation of location, 位置W估计量
Width, 宽度
Wilcoxon paired test, 威斯康星配对法/配对符号秩和检验
Wild point, 野点/狂点
Wild value, 野值/狂值
Winsorized mean, 缩尾均值
Withdraw, 失访
Youden's index, 尤登指数
Z test, Z检验
Zero correlation, 零相关
Z-transformation, Z变换

2009年4月19日星期日

【心理学周边】On Being a User Researcher

I've been thinking recently about user research (by which I mean form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that attempt to understand how potential users live their lives, what problems they have, what their goals are, etc.) and what it takes to be a good user researcher.

There are many skills that a person who hopes to do user research must acquire. For instance, a good user researcher must learn how to put interviewees at ease while still maintaining sufficient objectivity by avoiding misleading questions, etc. A good user researcher must be able to moderate a focus group by keeping it on topic without stifling discussion, avoiding group-think, and ensuring everyone's opinions get heard. A good user researcher needs to be a good listener. He must keep good notes. He must keep his biases out of the results. And so on.

But there is one quality that I believe all user researchers need to have to be effective, and it's never taught nor even mentioned in any training programs I know of. A good user researcher has to like people.

And I mean he has to like people, all people, not just his friends, peers, and colleagues. He has to be intrinsically interested in who they are, what work they do, how they feel about life, what they want to achieve, and so on. Even though user research is generally conducted to inform product design or marketing, in order to do his job well, a good user researcher must possess an interest in learning about people that transcends these goals. Gaining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how others live their lives must be an end in and of itself.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goals of a psychologist or social scientist. Scientists who study humans hope to obtain generalizable knowledge about how humans behave. They uncover facts about human behavior; often these are abstract and somewhat removed in their statistical generality from the real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individuals. User researchers, on the other hand, do not uncover generalizable facts; instead they hunt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lia, the what it's like to be a member of their target population. Though useful in and of themselves, psychology and social science aren't user research professions, nor can they be expected to adequately train user researchers.

I rather suspect that a mature field of user research would more closely resemble journalism than psychology. A good journalist goes out into the world and hunts for stories tha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their intended audience. A user researcher's audience is the design team. Their job is to uncover stories about their users tha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the designers while also accurately portraying the people they are designing for. To do this well requires many skills, but foremost among them is an intrinsic interest in and love for people that few other professions in this world truly call for.

Commentary
Posted by Kenneth on May 21, 2004 at 09:57 PM
As a practicing user researcher (woohoo!), I agree with most of this. I'd add that it helps if people like you too: being a likable person. I go back and forth on whether that's true of me. :-)

I disagree with your point about scientists vs. journalists, however; anybody can go out and find some stories about users, and they do. The problem is that often (always?) those stories are not representative, their meaning is misinterpreted, etc. Even if a single "story" is valid, often its significance is overestimated: 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 So, I would say that the user researcher's job is about bringing rigor and insight to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one's users: though I may not be looking fo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 am always thinking about how to minimize bias. The fields of psychology and anthropology have a lot of useful things to say about that. Good stories are an effective tool for communicating your results, but nothing more than that. It's the results that count.

Posted by donna maurer on May 23, 2004 at 10:29 PM
Nice summary - I agree with you. You do need to like people in general - it's not about liking everyone you meet, but enjoying talking with them about the parts of their lives/work that are relevant.

It's pretty easy to identify whether people will be good user researchers - the underlying way we approach the world comes through in the way we describe people and the language we use. I teach usability testing - anyone who uses the word 'guinea pig' to refer to a participant (even indirectly) is not going to be good. The underlying respect for people is not there. Similarly, many people want to learn something to push their own opinion, rather than genuinely wanting to make things that people can use more easily...

Posted by catriona campbell on May 26, 2004 at 07:17 AM
I couldn't agree more about a good user-researcher having to
"like people, all people" - however, I would take it one step further an say that
if we want to call ourselves usability professionals, and do user testing as part of our
skill set, then we should be vetted by the Market Rsearch Society, or Associ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or some other body that would actually make sure that we should be in front of the public!

I have come across many firms in the new media sector who recruit users to take part
in user research without the necessary disclosure forms being filled in - breaking the
Data Protection Act, and I know many which will not note a users address, and make
them sign a receipt which eachc researcher will have to keep for the Inland Revenue.

All these things make us look like dodgy amatures!

And until some form of accreditation happens for usability professionals - we are going
to have to not just "like" users, but train ourselves how to behave around them!

Catriona

Posted by Vidya Gopinath on May 28, 2004 at 07:42 AM
That was some interesting summary on the qualities needed by a user researcher.And I believe it is true.After all, any web site is made for the users.And users do not belong to one particular category.So,it should be designed with them in mind.What they expect when they go to a website? is an important information needed to build the site.If they do not find enough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they could always go to someother site and you would never know.

To, go about collecting the information,the user researcher has to be friendly and like people in general.While I agree with the author on the fact that a user researcher has to be like a journalist collecting news, I also believe that he has to know enough of psychology to deal with the users.

2009年4月9日星期四

【心理学周边】出国4年拿俩博士学位 北大学子给学弟就业建议

出国4年拿俩博士学位 北大学子给学弟就业建议
2008-04-03 08:53:04 来源: 人民网

--------------------------------------------------------------------------------

   人物名片:汪默,上海人,2001年毕业于北大心理学系。2005年获得鲍林格林(Bowling Green)州立大学工业组织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双博士学位。美国职业健康心理学会发起人,全美心理学会会员。现任教于波特兰州立大学心理系,兼任美国哈里斯娱乐有限公司人事心理学高级研究顾问,通用(中国)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测评高级顾问。在国外主流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40多篇论文,并参与撰写《工业组织管理心理学百科全书》。
  

  初识汪默,是源于前不久他回北大为心理系的同学讲解国外前沿统计心理学技术,课上的他侃侃而谈,顾盼之间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对于心理学研究的自信与热情。课余记者又拜读了很多他的学术文章,对其中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技术印象尤为深刻。随后又了解到,他出国仅仅四年就拿到两个博士学位,在国外主流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已发表了40多篇论文,记者愈发渴望了解:是什么让这位年轻的学者做得如此优秀呢?当汪默的声音从大洋彼岸的电话那端缓缓传来时,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越来越清晰起来。 

色彩斑斓的大学生活 

读高中时,汪默对文科和理科都非常感兴趣,平时阅读也很广泛,当时他读到了张春兴的《现代心理学》,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心理学这门科学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本书激发了汪默对心理学这门文理兼容的学科的强烈兴趣,也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心理学的窗户。 1997年汪默如愿进入北大心理学系,而在北大的这四年也确实是他非常有色彩的一段人生。而一提起北大,汪默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北大的传统非常好,基础训练相当好,良好的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本科教育背景使我在出国之后的继续学习中游刃有余。”对于吴艳红老师的实验心理学课和甘怡群老师的心理统计课,汪默记忆尤其深刻。他在北大师从周晓林教授,学会怎么做研究,从提出研究设想到做实验设计,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论文,一步步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为他以后走上学术研究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紧张的专业学习之外,汪默还在校学工部做了三年的学生助理,1998年北大百周年校庆时他担任过心理系的联络员,负责收集系史资料,做心理系展版。他也是心理学社的社长,最先发起举办北大心理健康文化节,还将社会上的名人比如英达等请到北大来做讲座,这样的活动不仅普及了心理学知识也锻炼了他个人的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 

本科期间他经常去拜访北大的那些老先生,比如季羡林、张岱年,以及心理学系的王甦老师、孟昭兰老师。有次有个人想请季老(季羡林)为自己写的书作序,让汪默带他去季老家。季老当时住朗润园,他们两人没有预约就贸然前去,虽然季老之前没见过他们,还是非常亲切地招呼他们。他们去了季老的书房,一函函的线装书,散发出沉郁而厚重的历史气息,让汪默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跟这些在各个历史阶段做过很重要贡献的人接触时,我每次都报着一种非常崇敬的心情。你得近距离接触才知道什么叫大师,这些老先生的风范为我树立了做人的典范,见识到了大师的胸怀,开阔了我的眼界。” 

四年磨一剑:拿到两个博士学位 从大一开始接触心理学,汪默就被深深的吸引到这一领域中,如同扬帆远行的船只一样,期待着在大海中乘风破浪。怀揣着去见识更多新鲜东西的愿望,他决定出国,大四时申请的是工业组织管理和发展两个方向。2000年在瑞典召开了第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汪默也参加了。在这次会上,他还认识了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方向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后来成为他的导师。从瑞典回来之后,汪默参加了GRE考试,加入了申请出国的行列。凭着良好的研究背景,他拿到了6个offer,经过理性的分析,最终他选择了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系,就读组织管理心理学专业,这一专业在全美排名第四。 

拿到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时,汪默心情很平静,他说这只表明自己有继续学习的机会罢了。在大四下学期,他还在北京恒缘心理研究中心实习了半年,负责进行工作绩效评估的分析,以及对诺基亚和大众的员工评估系统的技术报告进行分析。这一段社会实践,让他知道自己到了研究生院之后要学什么了,出国学习时更有方向感。 

2001年8月汪默来到位于美国俄亥俄州西北角的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只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论文。他申请攻读工业组织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两个博士学位,得到了学校批准。一般而言,读完一个博士要花五到六年的时间,他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个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蜕变,完成了两个专业的博士资格考试,毕业论文也是涉及到两个专业的退休管理课题。说到这一点时,他谦虚地说:“大部分人认认真真的做,当中不开小差,抓紧时间,四年修完博士学位是绝对够的。”当时他一个学期修4门课,好多美国学生都修不了这么多课,而汪默应付自如,当然这与他在国内打下的良好基础是分不开的,譬如心理系博士生第一年有一门必修课“高级统计”,他们这一级25人除了他与另外一个中国同学,别人都将之选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课程”和“让我觉得难以应付的课程”。还有一门“结构方程与项目反应”课,全班能完全听懂的不超过5个人。而由于汪默在北大打好了坚实的心理统计学基础,完成这些课程就容易多了。 

厚积薄发的学术研究生活 转眼博士毕业,跟大多数的毕业生一样,汪默也面临着就业的选择,但跟其他系的学生不一样的是,他利用心理学的理性决策技巧,将所有的目标学校进行排序,从多方面进行权衡,做出最佳的决定。他笑着说:“组织管理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其实是相当好找的。”他从2004年的9月份开始发申请函,到2005年的1月份为止,他一共接到22所大学的电话面试,18所大学的校园面试通知。不过在进行了第2个面试,即波特兰州立大学的面试时,他就签约了。 

汪默之所以签约波特兰州立大学,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研究环境,波特兰州立大学的职业健康心理学在全美是排第一的,研究经费比较充裕,学习气氛也非常好。其次,波特兰州立大学设有博士点,能让他指导博士生,同时也促进自己的研究。另外,波特兰州立大学所在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很好,它是俄勒冈州唯一的大城市,周围风景如画,山谷河流相映成趣。 跟其他教授一样,平时汪默也是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波特兰州立大学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汪默负责一门半课,每周有一次教工会议,其他时间就专注于自己研究的三个领域:退休管理、外派管理和统计技术。 他已经在国外主流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2007年,汪默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应用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退休人员的研究文章:《退休人员在退休中的转变与调整过程概况分析:对于退休人员心理健康的纵向转变研究》(Profiling retirees in the retirement transition and adjustment process: Examining the longitudinal change patterns of retire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而这个学术期刊的拒稿率是96%。作为《应用心理学》杂志的审稿人之一,汪默告诉记者审稿者对于文章的要求非常高,对文章的理论深度、方法学上的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的合理性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评估,有一条不合要求,文章就会被拒稿。汪默说曾经有一篇文章编辑给他写了11页纸的审稿意见,他的回复就用了17页纸,回复的份量相当于一篇文章了。 

此外,汪默在2006年还发起创办了职业健康心理学会,学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并拥有自己的学术期刊《职业健康心理学期刊》,由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现在学会已经有200多名会员,正逐步向成为美国心理学会分会的方向迈进中。 

目前汪默所做的3个课题都比较成功,但是他坦言:“现在我的学术生涯才刚刚起步,还谈不上成功。等到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做研究时没法绕开你的文章时才算成功,比如2007年在《应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那篇,今后做退休管理的人可能都会引用到。实在而言,学术研究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学术成果不可能凭空产生。”当然,做研究不可能一帆风顺。由于工业组织心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有时候研究的结果跟预期正好相反,那就要重新考虑可能产生的不同问题,重新检查数据,一个个步骤进行核实,看是数据上的错误,还是忽略了某些观点和理论。不过,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对于汪默而言也都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作为一门科学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做心理学研究有时需要跟企业进行合作。教学之外,汪默还兼任美国哈里斯娱乐有限公司人事心理学高级研究顾问,通用(中国)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测评高级顾问。关于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企业技术分析的问题,他表示,未必所有企业愿意在研究上花费精力,哪怕有再好的研究设计,有时也不能实现。面对这种冲突,汪默会尽量想办法根据实践中的需求,让研究能继续下去;而反过来,也有企业邀请汪默帮忙做企业分析。汪默说:“在学术界研究肯定是第一位的,做咨询时最好挑选那些跟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领域相关的东西。”比如这次回国时中石油做外派要跟汪默合作,他欣然答应了,因为他自己就是做外派管理的,而如果其他一家企业找他去做工作分析,可能他就不愿意做了,因为工作分析是机械性的工作,对于自己做研究没有多大意义。 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外,汪默会看看书,看看电影,或是打打游戏,有时候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或是讲学时也会顺便去旅行。他轻松地说:“我认为做研究的人,生活还是要简单一点,太五光十色的话人的心思不容易集中。” 回顾从大学学生到大学教师的整个历程,汪默感慨地说到:“我的人生中比较成功的事可以说是一直以来每一步关键的路都没有走错,高中时选择北大,出国时专业和学校选择得也比较好,工作也还比较顺利。”而能够做到这一点汪默认为是来源于他最欣赏的个人特质: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碰到有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一定下功夫解决掉。其次不太受外界的影响,一旦确立了目标不会轻易改变,会踏踏实实的走下去。正是这种坚毅不屈的求知态度,让汪默在象牙塔中不断攀向高峰。 目标、竞争力、健康——人生成功的三把金钥匙 采访最后,他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为在燕园求学的学子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要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进了大学就要想好未来的出路,是本科毕业后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有些人可能刚开始不是很清楚,但是逐渐就会比较清晰了。汪默强调:“要想清楚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做事之前要常常问自己一句:‘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目标何在?’。如果只是为做这件事而做这件事,这件事并不是你的兴趣所在,那么你也不会做得长久。”如果在大学四年的生活中,能确定自己的目标和人生方向,就不会虚度光阴。 

其次,要用功学习,保持优秀的成绩,更要发展自己的竞争力,不断发掘自己的优点。对于本科生参加实习,汪默认为,实习首先要有精力,还要联系得上,并且还要对口,比较难。如果不是对口的,不是比较好的经验能让自己得到发展,就是为实习而实习,没有意义。就心理系学生而言,还不如多花时间多读点文献。 

最后,健康强壮的身体是最大的本钱,平时一定要加强锻炼,汪默略带幽默地说:“做研究,尤其是做我们行为学科的,就是要拼体力。”

【组织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的新进展

-- 组织心理学的新进展
凌文辁
暨南大学工业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所
郑晓明 张治灿 方俐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正文】
摘要本文在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近十年来组织管理心理学的新进展:激励问题研究、团队研究研究、领导行为研究、管理决策研究、组织文化研究、管理的跨文化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①从个体理论向整体组织理论扩展。②在理论发展上,重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③在学科体系方面,更强调组织的动力学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④在研究领域方面,组织心理学也突破了传统的框架。工作业绩评估、管理决策、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以及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已成为组织心理学中的热门领域,共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管理心理学在国外心理学界叫组织心理学,在工商管理学界称为组织行为学。它是工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初,泰勒(F.W.Taylor)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以及闵斯特伯格(H.Muensterberg)开创的工业心理学可以说是组织心理学形成的先驱。而真正推动组织心理学产生的应是1927年后由梅奥(EltonMayo)领导的“霍桑实验”以及他所倡导的人群关系运动。它导致了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和心理学中组织心理学的诞生。但组织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并被人们广泛应用,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组织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就与管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对管理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诸如激励理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已是管理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人们所熟知。本文仅就近一二十年来组织心理学的新进展作一简要的介绍。
1激励问题研究
激励问题是组织心理学诞生的基础,也是研究最多的领域。它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和强化学派等诸多有关激励的理论。但80年代以后,却很少再有新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对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感等作深入研究。
1.1工作动机的研究
传统的关于需要理论、期望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参与理论等研究,近些年来已少见。人们对70年代流行的工作设计、工作特征的研究,兴趣也已大大下降。而亚当斯(S.Adams)1963年提出的“公平理论”,却由于对工资报酬制度设计的实际意义而仍然颇受重视。例如,Bullock(1983)关于职工参与工资制定的研究表明,当职工参与工资制定时,他们更能明确工作成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从而会体验到更大程度的公平感。从发展趋势看,工作动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1.2工作满意感研究
与工作动机有关的是工作满意感的问题。自赫茨伯格(F.Herzberg)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以来,人们围绕着满意感(满足)与生产水平(工作业绩)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由于不能证明它们之间呈正相关,所以人们不再把工作满意感视为一种个体现象,而倾向于视为整个群体或企业的特征,作为预测企业和组织中工作行为的有效指标。
1.3应激的研究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中的应激(stress)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工作紧张或角色压力(rolestress)的问题近年有不少研究。有人(Nicholson,1983)探讨了角色压力与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工作环境对于这一关系的影响。此外,还有关于减轻压力的策略研究。如:Murphy(1983)曾经考察和比较了生物反馈法、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和自我放松法等三种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前面两种方法对减轻角色压力和提高工作满意感均有效。也有人考察了生活事件与工作因素对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共同作用(Bhagat,1985)。
1.4工作承诺和工作投入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commitment的研究文献不少。关于commitment的译法和含义,尚未统一。我们称之为“承诺”或“义务感”。工作承诺(workcommitment或jobcommitment)系指职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种热衷态度。它与工作满意感(jobsatisfaction)和工作投入(Jobinvolvement)有着密切关系。有关工作承诺的研究大体围绕五个不同方面展开,即工作价值观、职业发展、工作责任心、组织认同和对社会的态度。这些研究表明,工作承诺的培养、激发和保持,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
与工作承诺和工作满意感有关的一个概念是工作投入(jobinvolvement),意指职工对其本职工作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热爱迷恋程度。早期Vroom认为它是一种内在激励,Lodahl和Kijner把它看成是对工作的认同和价值观的表现。后来,人们将其视为一定的工作态度(Lowler,Hall,1970)。1976年Sale和Hosck对各家之言做了总结,并以因素分析获得了工作投入的三个关键因素:(1)主动参与精神;(2)工作是生活的核心兴趣;(3)工作绩效在人的自我概念中居核心地位。他们认为,工作投入是以认知、感情和行为三者为基础的复杂概念。
1.5组织承诺研究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commitment)的研究是工作承诺等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心理学界有人也称其为“心理合同”(psychologicalcontract)。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贝克(H.S.Becker,1960)。他把组织承诺看成是随着职工对组织的投入的增加而使其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的一种心理现象。之后,许多学者对组织承诺的实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些定义大体上包括对组织的认知、感情和行动三方面的内容。
为了评价组织承诺的特点,一些心理学家开发了各种组织承诺量表,对组织承诺的因素结构进行了分析。1990年阿伦和梅耶(N.J.Allen&J.P.Meyer)对以往的各种量表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研究。因素分析表明,至少存在着三种形式的承诺:(1)感情承诺。职工对企业所表现的忠诚并努力工作,主要是由于对企业有深厚的感情,而非物质利益。(2)继续承诺。职工为了不失去已有的位置和多年投入所换来的福利待遇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内。(3)规范承诺。受长期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范的约束,职工为了尽自己的责任而留在组织内。以上这三种承诺类型基本上概括了组织承诺的内容。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还对影响组织承诺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阿伦与梅耶认为,影响感情承诺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本身的特性,管理的特点,人际关系,组织的可靠性和公平性,以及个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等。艾森伯格(R.Eisenberge)则根据互惠规范和交换理论提出,关键在于职工所感受到的来自组织方面的关心与支持。肖尔(L.M.Shore)和韦恩(S.J.Wayne)的研究也发现,职工感觉到来自组织的支持越大,越是利他主义者或越是顺从的员工,则感情承诺就越高。继续承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所掌握的技术应用范围、改行的可能性、个人对组织的投入状况、福利因素、居住时间长短、个人特性等。规范承诺的影响因素,包括对组织承诺的规范要求、职工的个性特征,所接受的教育类型等。
此外,关于组织承诺与离职、工作满意度、期望满足、工作安全感、人际关系等多变量的分析研究也不少。尤其是关于职工组织承诺的形成培养过程的研究,对于增强职工对组织忠诚和依赖颇有实际意义。
2团队研究
在传统的组织心理学中,群体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种群体既包含正式群体,也包括非正式群体。而近些年来,组织心理学则侧重于正式工作群体,即团队(team或workgroup)的研究。
2.1团队凝聚力
这类研究侧重于军队和体育团队及治疗小组的凝聚力。但凝聚力的研究存在一些疑问:(1)关于凝聚力的参照标准不统一。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标准:“团结或一致性”、“道德感”、“气氛”、“团队精神”等。这就使各种研究结果难以比较。(2)凝聚力的因素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研究的因素分析结果差异较大。(3)凝聚力的因果分析不一。对一些现象,有的当作原因,有的作为结果。(4)凝聚力的评价方法差异较大,缺乏公认的评价方法。(5)关于凝聚力与团队表现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凝聚力影响表现,还是表现增加了凝聚力,或是相互影响,没有一致性结论。综上所述,关于团队凝聚力的研究,尚未看到突破性的成果。
2.2团队的构成
2.2.1团队构成对团队功能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团队规模大小会影响到成员的满意感。随着团队规模的增加,其成员“参与”和“沟通”的机会相对减少,从而导致满足感降低。能力水平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许多学者主张应选择能力相当的人组成团队。此外,关于年龄、性别、观点、人格特性等差异的影响,也有不少研究。
一些研究者认为,团队构成特点只是一种中介因素,仅起调节作用,而不是直接原因。也有的研究表明,团队的构成特点,只不过是团队其他特点所带来的结果。
2.2.2团队构成与工作业绩之关系。
坎平(M.A.Campion)等曾研究了金融服务机构的80个团队,发现团队的19个特征(共分五类)与业绩有关。如,团队的工作设计、成员的相互依赖程度、团队构成同质性、内部沟通以及管理支持等环境因素。
2.3团队的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研究主要是围绕个体和群体展开的。研究表明,目标的明确性、难度和可接受性(认可)将会提高团队的工作业绩。高质量的计划、成员的努力程度、信息沟通、合作精神等都将影响到所设定目标的实现。
2.4团队内的关系
为达到团队的目标,必须建立并维护一种富有创造力的内部关系。对团队内关系的研究集中在地位系统、规范、角色和凝聚力方面。
2.4.1地位系统。系指团队中的社会影响力的状况。团队内地位系统是如何建立的呢?Berger(1980)的期望状态(expectationstate)理论认为,个人的特征(如智力、人格、能力等)一旦与团队的目标相符,大家对他的期望就越高,从而他的地位也就越高。Mazur(1985)的特性理论认为,个人的特性(如外表、举止等)被大家评价得越高,他的地位也就越高。成员的地位会影响其与他人的关系,地位高的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影响别人,并获得他人的积极评价。
2.4.2规范。系指对团队成员行为的一种约定和期望。菲尔德曼(D.C.Feldman)认为,团队开创时其成员的行为标准往往易转化为团队规范。另外,团队的规范也可能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领导的规定或针对特殊事情而制定。
2.4.3角色。是大家对某个成员应该如何行为的一种共同的期望。有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之分。不同团队的角色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些角色却几乎所有的团队都有,如领导和新来者。莫里兰和莱文(R.L.Moreland&J.M.Levine)发现,新人常易于紧张、被动、依赖和顺从,而且只有那些能成功地扮演如新人角色的新来者,才能被团队成员所接受。评价角色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观察,二是让成员描述团队中各种角色的设定和谁担任这些角色,三是让成员描述自己所担任的角色。
2.5团队内的冲突
冲突的产生原因是由于团队成员的目标无法实现。冲突会影响到物质利益、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决策权力的再分配。近些年来,在团队冲突中有关权力的研究较多。
权力,即影响和控制他人的能力。拥有了权力就能够依据自己的利益去解决冲突。肖(M.E.Shaw)的研究表明,权力高的成员更能控制团队的活动,易受人欢迎和尊敬。权力还会影响一个人的紧张水平、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
关于权力分配的理论,最突出的是艾莫森(R.M.Emerson)的权力—依从理论(power-de-pendencetheory)。该理论认为,这种权力与A能为B提供的资源价值呈正相关,与A-B关系之外的对资源获取的可能性呈负相关。该理论同时强调,权力的不平衡会导致权力拥有者之间的不对称的交换,以达到某种平衡。
2.6团队的工作业绩
团队的业绩主要受成员的能力、性格、规模、凝聚力、任务、技术、奖赏结构、沟通质量及团队领导等因素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少。
“社会休闲”(socialloafing)现象近些年来受到人们关注。这种现象就是团队成员在一起工作时间闲聊而出勤不出力。减少这种现象出现的办法有:任务分配到个人,对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进行评价。
加强团队建设是提高团队工作业绩的重要途径。其方法有问题定位、敏感性训练、角色分析等。目的是通过提高成员的技术水平和技能而提高团队的工作业绩。另外,QC小组活动、自动工作小组理论(允许成员自主地安排和实施工作进程)、目标设定理论、任务设计理论等都对提高团队工作业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2.7团队的决策
团队常常会因那些影响其成员利益的决定而争论不休。因此,团队决策就成为影响团队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倍受重视。
关于团体决策过程的研究较多,有定量分析,也有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中,有贝尔斯和斯特罗特贝克(R.F.Bales&F.L.Strodtbeck)的团队决策三阶段模型(定向、评价、控制),普尔(M.S.Poole)的结构化模型,伯恩斯坦和伯鲍姆(E.Burnstein&M.L.Berbaum)的用于高层管理小组的决策模型等。在定量分析中,三个理论模型是非常著名的。它们是社会决策方案模型(socialdecisionschememodel,SDS),社会转变方案模型(socialtransitionschememodel,STS)和社会相互作用顺序模型(socialinteractionsequencemodel,SIS)。SDS主要用于团队的最后决策,STS主要用于不同爱好的成员之间的转变,SIS着重于成员群体的改变。
计算机模拟代表着定量分析理论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SIS模型已经开发出了计算机模拟系统。其最大长处在于对决策所依赖的大量数据可以照样全盘考虑。另外,关于团队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也不少。但大多只是研究某个方面的因素,如决策规则、任务类型、信息占有量、信息的偏向及信息交换等。
3领导行为研究
在20世纪70年代,因受到权变管理理论的影响,在领导行为的研究领域曾出现了豪斯(R.J.House,1971)的“通路—目标理论”,弗鲁姆(V.H.Vroom,1973)的“领导—参与模式”,卡曼(A.K.Karman,1975)的生命周期理论等。进入80年代后,受认知科学的影响,领导行为研究又出现了新的动向。下面就几种新理论作一简介。
3.1认知资源利用理论
该理论由费德勒(F.E.Fiedler,1986)提出,用以说明如何使领导者有效地利用其认知资源,并确定依据领导业务能力来预计下级人员工作绩效的各种条件。所谓“认知资源”是指领导者的智力、专业知识和各种技能。领导者采取指导性的领导方式就能有效地利用其认知资源,从而获得良好的领导效果。这种指导性行为又是与领导者的人员取向或工作取向以及管理的情景特征相联系。该理论认为,决定领导成效的关键因素,与其说是领导个人的智力与才能,还不如说是能够使认知资源得以利用的条件。可以认为,认知资源利用理论是在权变理论的基础上把情景变量与个体特征结合起来。这对于领导者的选拔颇具意义。
3.2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该理论是由洛德(RobertLord,1985)得出。是以认知信息加工的思路来分析领导行为,主要涉及领导行为的知觉、因果归因和评价。他们提出了一个“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包括选择性注意,信息的理解、编码、贮存和保持,提取判断等五个阶段。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主要用于减少管理信息加工的认知偏差,提高领导者的有效认知能力。
3.3转化型领导理论
由巴斯(B.M.Bass,1986)等人提出,认为以往的领导行为研究都把部下的绩效和满意度作为评价领导效能的结果变量,而转化型领导理论则把部下对工作任务的情绪反应、自尊、价值观以及对领导者的信任和信心等作为因变量。所谓“转化型领导”,是指那些能使部下看到美好的前景而激发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领导。与其相对照的是“交换型领导”。这种领导行为是建立在上下级之间某种交换基础上的。比如,以某种奖励或利益作为下级好好工作的交换条件。这种领导行为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因此,主张用转化型领导来代替之。
3.4中国的领导行为理论研究
中国的领导行为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期,由徐联仓和陈龙将日本三隅二不二的PM量表用于企业领导评测和企业诊断。为了更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由凌文辁(1985)开发了CPM领导行为评价量表。通过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获得了领导行为三因素结构模型,这一模型与西方和日本的模型主要区别在于中国模型中多了一个品德因素(characterandmoral),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领导行为中的反映。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模型,凌文辁、方俐洛等人(1987)又进行了中国人内隐领导理论的研究。领导的概念反映了某些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编码”,因此可以通过人们内心中关于领导的概念化的挖掘,来探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领导行为因素结构。内隐领导的研究获得了与CPM非常一致的因素结构,从而验证了CPM模式确实是中国的领导行为模式。这一理论的提出,也对领导的动力学作了发展。它将领导的直接影响力与间接影响力结合起来,强调领导者的品德因素对部下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CPM理论也将特质理论与行为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这两项研究揭示了管理既有共同性,也具有特质性,文化因素的影响反映了管理的特质性。
4管理决策研究
管理决策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发表论文最多的领域之一。颇受管理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
4.1认知心理学决策研究
主要研究决策与判断的认知加工过程,注重于决策与判断中所采取的认知策略,认知加工的特点与出现的偏差等。这类研究基本上是以心理决策论和统计决策论作为理论基础。KahnemantSlove(1982)《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差》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决策判断的认知特点和策略,总结了有关不确定条件下判断研究的初步成果。
4.2组织水平的决策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分析不同背景下的决策模式、权力结构和参与体制,特别重视决策技能的开发与利用。Heller与Wolpert(1981)在《管理决策的能力与权力》一书中,总结了组织水平决策的八国比较研究,对管理决策进行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种层次的分析,建立了“影响力与权力分享(IPC)”的决策理论模型。Bass(1983)在《组织水平的决策》专著中,全面讨论了管理决策的加工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对组织水平的决策研究作了新的理论分析。
此外,Winterfeld和Edwards(1986)在《决策分析和行为研究》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决策分析与测量的各种方法,深入地探讨了决策研究的方法问题。
4.3中国的决策研究
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学者也开展了管理决策研究。管理学界着重研究决策的数学模型,而心理学界则重于决策的行为研究。杭州大学的王重鸣等人试图将决策的认知特点与管理决策的组织特征结合起来,探讨了人事管理的决策模型。并在现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管理决策信息组合与认知辅助系统的实验研究,设计了决策辅助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同时,与英国塔维斯托克人际关系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不同行业和不同管理体制参与下决策模式的现场比较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徐联仓领导的研究也开展了中国与欧洲八国关于企业组织水平的决策比较研究和风险决策研究。
5组织文化研究
以威廉·大内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为标志,揭开了组织文化研究的序幕。他从文化和民族性的宏观视角,深入到组织内部去探讨组织成员的社会化和对组织的价值观及信念的认同以及组织效率问题。几乎与此同时,Peters和Waterman(1982)出版了《追求卓越》,Deal和Kennedy出版了《公司文化》,从而掀起了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5.1关于组织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1985年,夏因(E.H.Schein)发表了“文化如何形成、发展和变化”一文,对组织文化的概念作了系统的阐述。他将组织文化定义为:特定群体所发明、发现和发展的,用于学习和应付外部环境及内部整合问题的基本假设形式,并成为教育员工用以认知、思考和感受组织问题的实际方式。1986年,他又把组织文化划分为三种水平:(1)表面层。系指组织的明显品质和物理特征(如建筑、文件、标语等肉眼可见的特质)。(2)应然层。位于表层之下,主要指价值观。(3)突然层。位于最内部,是组织用以应付环境的实际方式。夏因认为,这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本质。
有关研究表明,组织文化有三方面的特点:(1)决策、信息沟通和人际关系等符合组织的要求。(2)组织内部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和作业要求。(3)能够运用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案去实现和保持已形成的组织文化。
5.2组织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Schell(1983)曾对组织规范和组织价值观传递的模式作过探讨。Barley和Mitroff(1983)研究了“意义”是通过何种机制来传达和分配的问题。有的学者发展了一种人际交流理论,从中可以看到文化是怎样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还有些研究(KetsVices,1986),基于对组织文化的分析,把组织看成是一种有人格特征的有生命力的体系。从而提出了分析组织运用的组织类型论。
总之,组织文化具有多层次的特质并不断更新发展。改善组织文化是组织发展的重要措施。组织文化是管理者影响和指导组织运营的杠杆。正如Erez(1992)所指的那样,组织文化必须与民族文化相一致,管理体系应该与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相统一。
6管理的跨文化研究
随着国际市场的拓展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管理的跨文化研究逐渐成为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文化的比较管理研究日益增多。在这种研究中,文化被作为一种背景因素、参照框架,以探讨文化对管理的影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国民特性对组织管理的影响研究。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国家,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和管理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在集体主义中社会化了的国民。如Leung和Bond(1984)在研究集体主义文化对奖金分配的影响时指出,与美国被试相比,中国被试在没有社会压力情况下,更愿意遵循平等规则来分配小组奖金。最近一项中国与加拿大两国学校组织文化比较研究发现(J.Davis,1994),中国教师倾向于追求成绩,而加拿大教师则更注重寻求自身的发展。
在中国,组织心理学家近年来也开展了跨文化的管理研究。如凌文辁等人(1991)关于内隐领导理论的中美比较研究发现,中美在内隐领导理论的因素结构上相差甚远。杭州大学关于中英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比较研究以及若林满、卢盛忠(1993)关于中日企业文化特点的研究都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管理上存在着差异。另外,凌文辁等人(1992)对37家中日合资的研究表明,合资企业要想在中国获得成功,其经营管理方式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
7小结
本文在大量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个体理论向整体组织理论扩展。70年代以前,组织心理学的研究比较集中于个体理论的探讨。其突出表现在激励理论、群体行为和领导行为理论的大量提出。80年代以后,这类研究逐渐减少,而且在理论上也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对职工的激励研究已不停留在个体的工作动机激发上,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整个组织方面。例如,组织承诺研究,组织文化和跨文化研究,实际上与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是在理论发展上,重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由于近20年来认知心理学发展迅速,其影响面很广,因此,组织心理学中许多理论都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如,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归因理论,领导行为理论中的认知资源利用理论和各种决策理论等,无不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甚至在管理培训中不仅吸收了教学心理学中的原理,而且也大量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使组织心理学的理论更加丰富多彩。
三是在学科体系方面,更强调组织的动力学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目前的组织心理学已不是以静态观点来看待组织,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不仅重视组织内部的相互作用,还注意到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权变的观点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组织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
四是在研究领域方面,组织心理学也突破了传统的框架。管理培训与发展,工作业绩评估、管理决策、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以及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已成为组织心理学中的热门领域,并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以上组织心理学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一方面反映了学科本身的内部驱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管理的实际需要。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组织心理学要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去指导和服务于组织管理的实践,从而使它成为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管理学界比心理学界更重视组织心理学,这并不是偶然的。另一方面,组织心理学也在管理的实际需要推动下不断扩展。没有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的出现,组织文化和跨文化研究就不会如此受到重视。组织心理学在中国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Katzell,R.A.&Austin,J.T.,Fromthentonow:Thedevelopmentofindustrial-organi-zationalpsychologyintheUnitedStates,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Vol.77,1992,803-835.
[2]House,R.J.&Singh,J.V.,Organizationbehavior,AnnualReviewofpsychology,Vol.38,1987,669-718.
[3]Wilgzert,B.,Organizationalbehavior,AnnualReviewofpsychology,Vol.46,1995,59-90.
[4]Bond,M.H.,Crossculturalsoci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AnnualReviewofpsychology,Vol.47,1996,205-235.
[5]Cook,K.S.(Ed),Socialexchangetheory,NewburyPark:Sage,1987
[6]Shaw,M.E.,Groupdynamics:Thepsychologyofsmallgroupbehavior,NewYork:McGrawHill,1981.
[7]Berger,J.&Zelditch,M.,Status,rewardsandinfluence,SanFrancisco:Josseybass,1985
[8]Meyer,J.P.&Allen,N.S.,Testingthe“side-bet”theoryoforganizationalcommitment:Somemethodologicalconsiderations,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Vol.69,1984
摘自《应用心理学》 199701

【应用心理学】推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发展的50人

http://www.hroot.com/wmr/50people/50people/

【应用心理学】错觉的在营销中的应用

错觉,又叫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干扰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等。研究错觉规律在商业企业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试列举几例:

一、利用空间错觉,丰富商品陈列,降低经营成本。

一位行人路过一家房顶悬挂各种灯具的商店,各式各样的灯具连成一片,璀璨夺目,吸引他不由信步走了进去,看着看着才发现这个商店并不大,只是由于周围全镶上了镜子,从房顶延伸下来,使整个店堂好像增加了一倍的面积,由于镜面的折射和增加景深的作用,使得屋顶上悬挂的灯具也徒然增加了一半,显得丰盛繁多,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这就是空间错觉在商业中的妙用。

在寸土寸金的商场中,如何陈列商品,直接关系到商品的销售效果。如果借鉴以上做法,在商品的陈列中充分利用镜子、灯光之类的手段,不仅能使商品显得丰富多彩,而且能减少陈列商品的数量,降低商品损耗和经营成本。在一些空间较小的区域,利用镜子、灯光等手段使空间显大,不仅能调节消费者的心情,而且也能使销售人员以好的心情为消费者服务,避免由于心情不好而造成主顾间的矛盾冲突。

二、利用运动错觉,调整服务手段。

浙江黄岩市长潭水库大坝的码头附近有一家切糕摊,店老板卖糕时,故意少切一点儿,过秤后见分量不足,切一点添上,再称一下,还是分量不足,又切下一点添上,最终使秤杆尾巴翘得高高的。如果你是一位顾客,亲眼见到这两添三过秤的一切,就会感到确实量足秤实,心中也踏实,对卖糕人很信任。如果卖糕人不这样做,而是切一大块上秤,再一下二下往下切,直到秤足你所要的分量时,你的感觉就会大不一样,眼见被一再切小的糕,总会有一种吃亏的感觉——这就是运动错觉对顾客的影响效果。聪明的卖糕人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顾客的这种极其微妙的心理活动变化,并实实在在地做到了童叟无欺,使糕摊处地利、人和之优而终日生意红火。可见,总是“一刀准”、“一抓准”也不见得就是好事,不见得就是良好服务的标志。

三、利用对比错觉,科学制定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是市场中极为敏感的要素,价格学中有两个重要概念:比价和差价。所谓比价就是指不同商品之间价格的对比。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位农民进城买钟表,买了一个大挂钟后对售货员说:“我买了一个大个儿的,你给我饶(送)一个小个儿的(指手表)吧”!从理论上说,不同商品之间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其价格往往不具有可比性,但在现实实践中,我们的消费者却常常进行对比:把定价为20元的同一商品放在20元以上的商品中陈列,它就是“低价”商品;放在20元以下的商品中陈列,它就是“高价”商品。可见,所谓比价,其实质就是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错觉。所以,充分利用商品比价进行商品陈列,促进商品销售,是营销人员需要好好研究的重要课题。

所谓差价就是指相同商品之间价格上的差异。也有一个笑话:一位消费者花了100多元买了一套西服,穿着不合适,就托一位做服装生意的朋友以90多元的价格代为转卖,可怎么都卖不出去。另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就出了一个主意:把90多元的价格改为590元出售。结果,西服很快就卖了出去。为什么会这样哪?现代市场营销学研究表明,消费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大多为非专家购买。由于他们大都缺乏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因此,往往通过商品价格来衡量和判断商品质量和价值,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到价格错觉,还有二种有趣的现象:①奇数定价比偶数定价使消费者觉得便宜。②99元是不到100元的价格,便宜;101元是100多元的价格,贵。——其实只差2元钱。作为消费者,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支出换取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两种商品质量相同,功能相当,消费者总是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因此,根据企业目标市场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消费者的价格错觉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是十分必要的。

四、利用形重错觉,促进商品销售。

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一个重?棉花重——这就是形重错觉。有这样一个笑话令人深受启发:一位老太太领着孙子去买拖鞋,结果,买了一双“大”拖鞋回来。孩子穿着不合适,挂不住脚,老太太却兴奋地说:大拖鞋与小拖鞋价格一样,当然买大的了,划算——这就是形重错觉产生的销售效果。有些商家把大小(包括体积、重量、尺寸、厚薄等)不一但价格相等的商品放到一起销售,人们就会觉得买大的比买小的合适,这样,商家的“愚蠢”就使消费者“占了便宜”,从而也就促进了商品的销售。

五、利用颜色对比错觉,提高经济效益。

日本三叶咖啡店的老板发现不同颜色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但选用什么颜色的咖啡杯最好哪?于是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邀请了30多人,每人各喝四杯浓度相同的咖啡,但四个咖啡杯分别是红色、咖啡色、黄色和青色。最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的人认为使用红色杯子的咖啡调的太浓了;使用咖啡色杯子认为太浓的人数约有三分之二;使用黄色杯子的感觉是浓度正好;而使用青色的杯子的都觉得太淡了。从此以后,三叶咖啡店一律改用红色杯子盛咖啡,既节约了成本,又使顾客对咖啡质量和口味感到满意。

六、利用时间错觉,调整心态,提高经营绩效。

也许你有过“等人”的经历,时间的难熬令人头痛不已,心情也出奇地糟糕。如果你一边等人,一边看书或听音乐等,你就会发现时间过的也挺快的。这是由于你在看书或听音乐时,分散了对时间的注意,实现了对时间由有意注意到无意注意的转移,从而造成了“时间快”的时间错觉。在很多商场里我们都能听到音乐声,但大多数商场却不知道音乐到底该怎样播放才好。音乐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乐曲的节奏、音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顾客和营业员的心情。心情好,主顾之间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出现很多的商机,就会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在顾客数量较少时播放一些音量适中、节奏较舒缓的音乐,不仅能使主、顾心情更加舒畅,而且还能放慢顾客行动的节奏,延长在商场的停留时间,增加较多的随机购买几率,也使销售人员的服务更加到位。如果在顾客人数较多时播放一些音量较大、节奏较快的音乐,就会使主、顾的行动节奏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加快,就会提高购买和服务的效率,避免由于人多效率低而引起的心情不好,矛盾冲突增多的情况的出现。

七、利用几何图形错觉等,提供针对性服务,获得更好服务效果。

阿根廷足球队的竖条斑马线队服在世界各国足球队队服中是很有特色的。队员们穿着这样的队服各个显得十分潇洒,身材更令人羡慕不已。横向的线条,把人的目光引向左右,使人的身材显得更丰满;竖向的线条,把人的目光引向上下,使人的身材显得更苗条——这就是高估错觉的效果。因此,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时,巧妙利用几何图形错觉,往往能收到极佳的服务效果。如为矮胖的人推荐竖条服装,劝阻其购买横条服饰、较宽的腰带、低领衬衫等商品,以使其显得苗条;为瘦人推荐横条服装,以使其显得丰满。

【心理学考研】北大2009心理学系进入复试统计

北大2009心理学系进入复试统计

实际报名人数583人,参考508人.其中:
应用心理学:264人参考,最低347分进入复试,30人复试(后边有两个318 320的也进复试了,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基础心理学:199人参考,最低347进入复试,29人进入复试
发展心理学:36人参考,最低349分进入复试,7人。



另附:

08年心理学统考考研分数线如下:
国家线 310
北师 350
北大 340
人大 345
清华 330
华师 360
北航 335
北理工 320
南开 350
天大 325
吉大 320
复旦 325
同济 320
上交 365
东南 325
浙大 330
重大 345
中南 330
厦大 325
华科 325
首医 325
东北师大310

07年
华中师大314
首都师大305
北京师大350
华南师大360
北京航空航天305
武汉大学325/323
苏州大学330
上海交大325
厦门大学350
中国政法大学350
北京理工337
南京大学325
西南大学350
清华大学340

【心理学考研】09年心理学跨专业考研390分的经验

政-治68英语58专业课264总分390

我是一个来自三流本科的 跨校跨专业 所以我的意见非常适合于本科不怎么样的跨专业的同学
专业课尽量早看 多看几本书 我背了十二本左右 大家要想考高至少要背这么多书 我是3,4月开始背的 一天最少4小时 最多10小时 因为课太多了所以复习时间不怎么多
网上那些推荐参考书每门都要看3,4本, 完全没有必要 是浪费时间 我把我看过的书列一下
普通心理学 北师大彭版 华师大叶版(2本一本都不能少 考纲上很多东西都在华师那本上)
实验心理学 北师大张学民版(注意是<实验心理学>而不是他以前出的<实验心理学纲要>,这本是2007年12月出的新书 根据考研大纲编的 比较好的覆盖了考纲 连09年新加的错误记忆都有,重点背) 北大朱莹版(只看实验设计里的前实验设计和事后设计以及开窗实验即可,注意,其他书的开窗实验都是错的,浙江教育杨版的据说不错 但我没看过)
统计心理学 北师大张版 经典书不说了 一本足够应付统计不过要精通 我花了很久时间搞懂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只考了@错误 我晕死
测量心理学 暨南戴版 一本足够 重点是4个度
发展心理学 人教林版 浙江教育的那本厚书就算了 这本才18块钱 内容也基本覆盖了
教育心理学 北师大陈版 跟考纲比较符合 重点背这个尤其是学习理论 人教冯版随便看看 把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看看
北师大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这本一定要看 考纲上缺的就从这上面找
以上10本是我重点背的 其他的都是随便翻翻
专业课264 选择就错了不少 因为本科不是学心理的 所以稍微变个方式问我就不会了 大题目几乎拿了满分
大家加油吧 付出就有回报的 垃圾学校的也可以考高分!
我的邮箱dingxuechen@yahoo.com.cn 有什么疑问可以问我 我会尽力帮忙的

2009年4月8日星期三

【心理学考研】2009年心理学考研全国统考试题评析

今年的题可以说是历年来出题较为可圈可点的一次,不仅在主线上有所体现,各个我们强调的能力上的考核也有不少的着墨,比如普心的考核一定会着力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样的主线就很多的体现在我们的试卷中,另外其中不乏一些和我们当前研究热点结合的考题比如“那种情况的智商最接近”这就是以一个较新的面孔来包装我们的知识点,如果大家对能力一章和双生子研究较为熟悉,应该不在话下;另外小鼠跳台的实验说明什么,这也是我们上课是反复提到的。再如普心的大题落在了情绪和人格和注意,这和我们考前预测的完全吻合,这些题目较为基础,可以说这些都是考生应该努力冲击全分的题目。发展也是沿用我们较为传统的思路,主要是考察基本理论和实际的启示。可以说最后一个大题是没有太大难度的,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拿到80%以上的分数,甚至全分。统计和测量考察的相对基础却是紧扣要点,备考中,最让大家头疼也就是这两门课,偏向于数理的统计尤其使大多数三跨考生忘而却步,在这里,我们一直告诫考生千万不要一头扎进公式的汪洋大海,而要着重理解掌握统计的思想,统计的理论内核,这才是致胜之道,今年的两类错误和测量误差是我们这两门课的内核和重心。实验设计是考察的重点,今年以实验心理+统计综合性题目考察大家,即给出一组数据或图表要求被试分析相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分析变量、解释结果、或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3具体真题解析,五个简答和论述前两道都曾以全文或类似的情况出现在考研冲刺班讲义题集中,最后的大题考察的形式和类型在冲刺和强化班以7个模板的形式反复提及。

普心类考题

一简述心境,激-情,应激的含义及特点

【参考答案要点】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外部表现,可以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基本状态:

(1分)

1、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以下特点:

(1)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2)心境的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有些心境是几小时,有些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3分)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如下特点:

(1)激-情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2)激-情状态往往伴随这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

(3)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但人可以意识并调节控制。

(4)激-情持续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往往冲动一过,激-情也就弱化或消失了。

(3分)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它的特点有:

(1)应激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

(2)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

(3分)

【评分说明】开头总括的第一句话答出给1分,三个概念分别给3分,其中答出含义得一半分,答出特点得另一半。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普通心理学第九章情绪与情感中的“三种典型情绪状态”知识点的掌握,核心点在于答出核心概念的含义和特点,难度较低,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识记。据大部分考生回忆,此题较易。

二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参考答案要点】

奥尔波特于1937年提出人格特质理论,是特质理论当中的典型代表。该理论认为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其中:

1、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2分)

2、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2分)

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种:

(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的、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2分)

(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大约有5-10个 (2分)

(3)次要特质是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表现出来 (2分)

【评分说明】上述每个要点及含义2分,共10分。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人格中的人格理论之一“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的掌握,核心点在于答出该理论的5个核心概念的含义,难度较低,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识记。

教育心理学部分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以及影响自我效能感因素

【参考答案要点】

1、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确信自己是否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项活动的信念,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先提出(2分)

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有:

(1)个体已有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分)

(2)榜样的力量,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对自我效能感也有重要的作用。 (2分)

(3)言语说明,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和激励等也可能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2分)

(4) 情绪唤醒,正性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性情绪则会减弱自我效能感。(2分)

【评分说明】上述含义2分,影响因素每个要点给2分。只答出影响因素要点而未作解释说明的,酌情扣3~4分。

该题主要考查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动机理论中自我效能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核心点是对“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的掌握,关键要答出定义以及4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作出解释解释。难度不高,主要是识记理解

测量统计部分

一简述测量误差的含义及其类别以及控制误差方法。

【参考答案要点】

(1)测量误差指在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变异所引起的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效应。 (2分)

(2)测量误差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1)随机误差指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2分)

2)系统误差指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 (2分)

(3)测量误差的控制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标准化测验,主要包括: (4分)

1)测量工具方面,科学编制测验,从题目的取样、编制、题目数目、难度等方面作好控制

2)控制好主试者方面的误差,做到标准化施测;

3)被试方面,注意选择适当的被试;

4)控制施测情景,处理好偶然因素;

5)评分与解释等环节做到标准化。

【评分说明】

考生测量误差的种类未作解释的,只能各得1分。控制方法答出3条以上即可全分。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误差的含义及其类别以及控制误差方法的掌握,核心点在于答出误差的含义及其类别以及控制误差方法。难度适中,重点在于控制方法。主要考查考生对此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二简述统计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定义及其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1)统计假设检验中包括两类错误——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

Ⅰ型错误又称α错误,是指虚无假设本身是正确的,但由于抽样的随机性而使检验值落入了拒绝虚无假设的区域,致使我们作出了拒绝虚无假设的结论。 (2分)

Ⅱ型错误,又称β错误,是指虚无假设本身不正确,但由于抽样的随机性而使检验值落入了接受虚无假设的区域,致使我们作出了接受虚无假设的结论,说明事物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2分)

(2)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的关系 (6分)

α+β不一定等于1

其他条件不变下,α与β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增大

控制显著性水平来减小犯Ⅰ型错误的概率

增大样本容量可以同时减少两类错误

增加处理效应可以同时减少两类错误

【评分说明】

两类错误关系答出3条以上即可满分。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统计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掌握,核心点在于答出两类错误的含义,关系和控制方法。定义的难度不大,但是关系和控制方法如果平时未加梳理的话,有一定难度,主要考查考生对此知识点的识记和深刻理解。
综合题

1简述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并分别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要点】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属于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它们都比较关注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的。

1、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由卡尼曼提出,该理论认为:

(1)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关注的是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

1)注意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3分)

2)对刺激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或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资源就越多;当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工或未被注意; (4分)

3)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此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意识控制。 (3分)

(2)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实例:熟练的司机(交通拥挤与一般交通时不同反应)(5分)

2、注意分配的双加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在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将人类认知加工分为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1)自动化加工是指:不受认知资源限制,不需要注意,自动化进行的; (3分)

1)自动化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1)

2)自动化加工在习得或形成以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以改变; (1分)

(2)受意识控制的加工是指: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 (3分)

1)受注意控制的加工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1分)

2)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化加工。 (1分)

(3)注意分配的双加工理论实例:日常生活中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的经历,如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 (5分)

【评分说明】上述每一理论各15分,其中生活中实例为5分,理论假设及观点为各为10分。只答出要点而未作解释说明的,酌情扣8~10分。

2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参考答案要点】

皮亚杰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均有深远的影响。

1、皮亚杰的发展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问题。该理论认为

(1)认知发展的实质和原因是主题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他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分)

(2)适应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其中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指改变主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2分)

(3)图式是指主体动作的结构或组织,主体会对相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就是因为图式不同。 (2分)

(4)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不断的实现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此即心理发展的本质与原因。 (2分)

2、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表现为连续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表现出与前一个阶段本质的不同,所有儿童都会按照这一固定的顺序发展,不能跳跃任何一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2分)

(1)感觉运算阶段(0-2)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他最初的感觉动作是笼统含糊,缺乏精确性和协调性的,也分辩不清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开始意识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有了客体恒常性概念,思维也开始萌芽。 (2分)

(2)前运算阶段(2-7)

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是单维的和不可逆的,其推理也常常是不合逻辑的。 (2分)

(3)具体运算阶段(7-12)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从多***维对事物归类,具有了思维的可递性和去自我中心(loss of egocentrism) ,因而能够进行具体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2分)

(4)形式运算阶段(12-15)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尽管能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但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辩证逻辑推理,即还不能对他的运算进行运算。而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他们不仅能从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考虑可能的情境(假设的情境) 。  (2分)

3、影响认知发展的四个因素

①成熟,是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分)

②物理因素,指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系的经验。 (1分)

③社会经验,指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如学校中的教育教学活动。 (1分)

④平衡过程,平衡是一个将以上三种因素整合起来的内部机制。 (1分)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1) 教学适应学生认知的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

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应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教学上可将言语讲解、演示和有指导的发现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水平。对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中学生,他已经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概念的、抽象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开始由具体形象的智力操作,扩展到命题的假设蕴涵、演绎和归纳,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成为可能。因此,中学教学应适应抽象思维能力渐渐占优势的中学生认知的新发展,在学习新的抽象概念及其关系时,可以省去具体的实际经验这根拐杖,直接理解语言或其他符号陈述与原先学过的抽象概念之间的新关系。 (4分)

(2)如何认识儿童

究竟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还是被动接受环境刺激的机器,这是涉及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在教育中就应当将儿童看做是主动的学习者,尊重儿童,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性,调动儿童的内因去汲取知识,而不是片面地夸大环境的作用去灌输。 (4分)

【评分说明】本题皮亚杰的发展观和认知发展阶段论部分是得分重点,阐述清楚“适应、同化、顺应、平衡以及图式”四大概念和四个发展阶段可得18分,影响因素共4分,教学建议共8分。阐述理论时仅列出概念未能解释者酌情扣8~10分,教学建议部分如是其他建议,如果理由充分可酌情给分。

3三个图表(柱状图),健忘症患者和控制组的,分别在自.由回忆和知觉辨认条件下的正确率,

1)实验目的是什么?

2)分析自变量,因变量?

3)根据三组图表解释实验结果。

【参考答案要点】

1、该实验的目的是考察健忘症病人的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是否有分离趋势。自有回忆测验测得的为外显记忆,而词汇辨认对应的则是内隐记忆。

和正常人相比,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是否也受到了相应的损害。实验结果说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否可以分离。(5分)

2、(1)自变量有两个:

一是被试类型,包括两个水平:健忘症组和控制组。 (4分)

二是测验方式,或者说是记忆类型,包括两个水平:即外显测验和内隐测验。外显测验采用自有回忆的方式,内隐测验采用词汇辨认的形式。 (4分)

(2)因变量是两种测验的正确率。 (4分)

自有回忆测验:正确回忆的比率。

词汇辨认测验:正确辨认的比率。

3、ABC三图分别表明了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

A图:健忘症病人在两种任务上都显著低于正常人。这说明:无论是外显记忆还是内隐记忆,健忘症病人都受到了损害,比正常人差。 (4分)

B图:健忘症病人在外显记忆任务(自有回忆)显著低于控制组,但在内隐记忆任务(词汇辨认)两组没有显著差异,即结果发生了交互作用。这说明:健忘症病人主要是外显记忆受到了损害,而内隐记忆保持完好;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可以分离的。 (4分)

C图:记忆任务和被试类型上发生了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外显记忆任务(自有回忆)中,健忘症病人显著低于正常人;但在内隐记忆任务(词汇辨认),健忘症病人显著高于正常人。这说明:健忘症病人主要是外显记忆受到了损害,而内隐记忆保持完好,说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可以分离的。另外,还能够看出,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优于正常控制组,似乎表明健忘症病人在内隐记忆方面得到了补偿。这进一步说明,不能说谁的记忆更好,而是两组人各自擅长的记忆类型不一样而已。 (5分)

【评分说明】

第1小题,需要答出:两种记忆名称,相应的测验方法,健忘症病人可能的表现,两种记忆的分离,缺1点扣1分。

第2小题,按点自变量、水平,因变量各给4分,每小点2分。

第3小题,回答ABC三图分别表明了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时,需要一方面说明统计结果,另一方面说明实验心理学意义。若某部分回答不完整,扣取一半分数。

【真题简要分析】

该题主要综合考查考生三个方面的知识:

(1)实验设计分析技能,具体来说是变量分析和操纵能力。

(2)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差异及其实验验证,核心点在于掌握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研究方式。

(3)统计结果的分析能力。具体来说是统计图的分析能力,隐含了方差分析交互作用结果的解释能力。

相信大家在掌握我们的实验7个模板,这样的题是非常容易做出来的。

4 考心理学,更考心理素质。今年选择偏难,大题便易,导致部分考生无法稳下心绪,心情急躁,可能会对分数有些影响,其实平时我们就和大家反复提醒,考试最后一击考的就是心理素质,谁能撑到最后,谁就会赢,这也给我们所有考生一个启示,考研考的是坚持,平时坚持复习,考场尽力作答,近几年的趋势尤其明显,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复试的权重加大,初试定生死会越来越淡出,所以尽早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及其重要,复试中的面试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难想象能成功的。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

【心理学周边】【转载分享】快速学习法

Sent to you by Oliver Ding via Google Reader: 2008-04-05 via 蓝色专注
by naturalzx on 4/4/08 “学习这回事”——面向未来的学习策略


引言:学习这件事不紧急,但你说重要么?…如果时间允许,请放下手边的事情,花
5分钟看完这篇短文..


“大规模协作改变一切,开放、共享是知识精英的主题词”
“学习其实就是一场游戏,它们之间的不同是,学习的游戏规则是你自己来设定的”
“学习是需要学习的,从知识获取,知识内化到知识输出,知识应用,我们有能力
也有责任和客户分享我们的对学习的理解”


缘起:
关于“快速学习”领域的研究和沉淀得益于3月底在广西省公司培训中心做的“内训师
业务记忆力提升课程内化项目”,这个项目只有5天,是省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地市优
秀内训师培训+辅导+课程认证的项目,因为是希尔第一次和广西省公司合作,同时
是新课程,新项目,从项目洽谈到方案落定大概用时1周时间,我个人也蛮有压
力。期间高君、张媛、钟英男、罗兰婷诸位老师帮助我担当了诸多项目工作,陈健
老师、宋菊蒙老师给予了技术操作方面的诸多帮助,叶帅在整个项目定位以及我个
人发力关键点上予以指点!项目过程中肖方华老师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和鼓励!感
谢之词溢于言表..项目非常成功,客户也发出了后续采购的邀请...我本人也因为
这个项目对内训师能力辅导,快速学习等有了新的理解…借此我梳理并总结了关于
“快速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A.为什么要学习?
叶帅在去年五一会议上问过这个问题,我们轮流作答…你还记得自己的答案么?其
实,新人大都有这样的困惑,我没有实践经验,怎么去和人家谈管理、谈咨询、谈
解决方案!?答案只有一个:你要学得快!在这个信息和资讯爆炸的时代,你完全
有可能在1个月以内汲取某些人1年、3年、5年的经验,人生每个阶段都难以跨
越,但就“学习”的过程而言,它可以被压缩!


B.我现在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如何区分呢?柯维四象限法同样适合。尝试去
学习那些重要不紧急的,而非总是临时抱佛脚…重要不重要和你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有关!比如我最近学习“速读”,重要但是不紧急,学习之后发现自己读书效率和效
果提升了3倍。最不紧急的学问往往最重要,比如战略、哲学、NLP.


C.怎么学习?
学习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的动作,但是我们曾经花多长时间来探讨一下如何
我们能学的更快?学得更好呢?快速学习(Speed-learning 是门技术,就像游
泳、开飞机、织毛衣,只要掌握要领,勤加练习,一定能提升我们的学习效
率!)。因为研发课程的缘故,我阅读并提炼了大量关于快速学习领域的书籍,文
章和信息,并进行了二次加工整理,梳理出一套关于“如何快速学习”的方法。简称
“霍华德应用”学习策略


霍:获取
华:内化
德:表达
应用:应用


获取——搜问速读(搜索引擎、发问技巧、快速阅读)
内化——图忆忘练(思维导图、快速记忆、忘记、大量练习)
表达——说写合一(说PTT,写PPT)
应用——左右互博(左脑逻辑思维、右脑创新思维)


第一季.知识获取
-搜索
快速搜索-baidu(中文)、google(英文)、CNKI(专业文献)、迅雷搜索(视频
与书籍),其他专业网站搜索
核心能力是“关键词的界定”
搜索手法有很多,介绍两个小技巧
1.专搜ppt ,关键词+flietype:ppt
如搜记忆方面的ppt,“记忆 filetype:ppt”
2.如专搜word,“记忆 filetype:doc”


相关文章推荐:
艳照门事件考验一个人的搜索能力


-发问
找到关键人进行发问获取信息,叶老师拜访珠海客户时用“最高级提问”效果颇佳!
“在你眼中,熊总最感兴趣的三个话题会是什么”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一下熊总,你会选择哪三个”
“熊总来公司后,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里”
“最高级提问能让被问者帮助提问者过滤大量不良干扰信息,也是一种”借脑”吧!
后来我去广西之前叶学着用了一下
“叶老师,我这次去广西上课,要把课程讲出彩,你觉得我最应该注意的三点是什
么”
没想到叶老师反问:“你希望在哪些方面听到我的建议”...


-速读
速读技术,日本人和美国人研究很多,练习的好半小时能读一本书,并掌握核心内
容!我最近在学习photoreading(10倍速影像阅读),影像阅读很神奇,神奇的让
我们不可思议!人怎么能10分钟读完一本书并掌握核心内容呢?后来在网络上拜了
个师傅学习,并查阅了photoreading的官方网站,当我发现有很多人能做到的时
候,信心就能提升很多!学习“快速学习”一系列的方法最重要的不是你的头脑多么
灵光,而是对这些方法信心!叶老师研发执行力课程、文子老师研发投诉处理课
程、邱老师研发“卓越人才”课程,这些具有标杆意义课程研发过程中,几位老师都
进行了大量的“同主题阅读”,围绕某个关键词短时间内进行大量阅读,如果这时候
能配合“影像阅读”则会事半功倍。关于photoreading的介绍可以看看这个视频


相关书籍推荐
《10倍速影像阅读》


第二季.知识内化
-使用思维导图将信息回忆到一张图上,要拉关键点
从前我们使用MM更多是做笔记,做项目建议书的框架,做头脑风暴讨论,其实思维
导图是最好的过滤和压缩信息,并帮助我们加速形成对某一领域各种问题认知的工
具!对于阅读而言,思维导图一定是在你读完书之后,理解并掌握了关键要点之后
的事情,而非一边读书一边把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写在思维导图上。思维导图更
多是一种呈现方式,其实写下一个关键词的背后,头脑需要经历大量的信息压缩工
作!比如《人性的弱点》用一个词来压缩就是“尊重”,让我们尝试应用思维导图把
你要学习的大堆的沙子压缩成一颗一颗的珍珠...


推荐相关书籍
《思维导图》


-快速记忆
看着业已形成的导图我们肯定很兴奋,因为,我已经把这么多的信息浓缩到一张图
上了,如果我必须要掌握相关核心信息,记忆是必要的!这个使用就用到记忆
法,记忆法很有意思,也有很多老师讲这个课程,(图像记忆,比如Chinese-踹死
你,想象你踹死一只公鸡,具体有“阅缩图连回法、谐音图片联想记忆法、定桩记
忆法,如果你真想学习到某些东西,就用这些方法把导图记下来),我在广西课程
的核心心内容是这个模块,就是帮助学员记忆枯燥乏味的业务知识、资费标准、营
销案等,效果非常不错!其实快速记忆或者记忆法很早就有人在使用,纪晓岚读书
“见图不见字”,利玛窦记忆中国枯燥的四书五经,郭沫若记忆红楼梦,神童记忆圆
周率都是使用的差不多的方法,厦门有家“大思记忆训练机构”主要是针对学生群
体,其实快速记忆的商业应用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前景,是快速学习比较核心的技
术!


相关书籍推荐:
《MMS记忆管理系统》
《为中国人写的记忆书》


-忘记
特别是学习技能类的东东,这一步至关重要!就像张三丰教张无忌忘记”太极剑法
”才能真正学得会。这个过程通过大量练习和应用来实现(我体育不好,就是这个
点的要义没有把握准,还需高人指点)


-自问自答
还有一个过程是贯穿与AB两项的,就是不断的问问题,并在脑海中回答!自问问题
的过程是非常经典的
蔡元培说:学问之道贵在“疑”!问问题的过程潜意识就自动在帮我们解答...


第三季.知识表达和输出


写作和说出来的过程是作为知识输出,也能很大程度上刺激知识输入!学习某个领
域的知识我们最好把它讲出来或者写下来和别人分享,这样是最好的学习!所谓赠
人玫瑰,手留余香.所以作为“学习”很重要的环节,说和写是必不可少的!怎么说
怎么写呢?


-PTT(Presentation)
做我所学,教我所作!咨询这个行业最有意思的就是,有些时候你不懂,但通过教
别人,你懂了,而且懂的非常彻底!因为“教”的压力,使得前面AB两个过程超级压
缩了,成了压缩饼干了…我们有些时候会学不会教,沟通表达有待于进一步提
升!黄二的时候文子老师上的PPT至今受用很深!后来才知道杨思卓先生引进的
PTT,是人类沟通表达饿精髓所在!经过这个方面的专业训练,能让我们的,我合
作过的肖方华老师讲授PTT方面很有经验,他在讲师专业方面的素养让人艳羡,教
学相长了!这个方面公司知识管理中心有比较成熟的材料《PTT讲师技能提升训练
课程》。
除了PTT之外,“唠叨训练法”、及时与人分享,大量练习,是提升表达力的关键。


相关书籍推荐:
《互动三节棍》 于加朋


-PPT(Powerpoint)!
写出来的东西一般比较系统,比较成条理,写作PPT的过程其实是个浩大的信息加
工、整合、应用,创造的过程,我合作过的陈健、吕晓艺、张媛老师在这个方面能
力十分令人赞叹!这么复杂而又美丽的文案报告怎么就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完成
呢?写作方面我仍在不断提升和学习,目前叶在摸索阶段,希望大家能群策群力把
这个板块的书籍和关键人物丰富一下!


据说写blog是非常好的习惯,兰婷对个人品牌的文章对我启发很大,我后来看了篇
文章“坚持写Blog就是塑造个人品牌-无聊布棉的blog”,确实,作为专业服务人
士,我们提供的服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大,我4月上半个月在广西做项目,就
只能服务广西客户,但是我所拥有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让
客户订阅你的blog着实是不错的一种做法!我的blog好久没更新了...陈进勇老师
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多表率!


第四季-知识应用


-逻辑思考
假设我们目前已经掌握了某个领域相当的知识,如何应用呢?答案是提升逻辑思考
能力——这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功。《基督山伯爵》中无所不能的法利亚长老说过
“有知识的人和会思考的人是不同的,记忆造就了前者,而哲学造就了后者。”其实
记忆和思考是不能分家的,就我们而言,如何应用知识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和
判断上,写作建议书和汇报材料的骨架部分,比如建议书结构、项目操作的步骤、
诊断模型、对现象背后原因的分析、关键点的预判、解决方案的设计模型...这些
的背后就是逻辑..与做管理、营销等方面培训咨询的老师相比,搞生产管理、制造
业方面培训的老师以执行力、落地能力、效果见长,就是源于制造业对流程、逻辑
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说我们大多数咨询遵循的是“诊断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找出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执行辅导落地-问题解决”这样的逻辑的话,那么“欣赏
式探询”则是知识应用的另一种体现..


相关书籍推荐: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柯南道尔
《金字塔原理》(这个没找到迅雷下载,大家可以找我索要)


-创新思维
随着人工智能的日渐发达,人的逻辑思考正在越来越多的被电脑所取代,而人类所
特有的创新、情感等要素正越来越被珍视..这次广西内训师项目,结识了众行的杜
继南老师,他刚好给广西移动中高层做“创新思维”培训,我们也做了简要交谈,他
的核心观点:“能结合客户业务发展和具体工作的思维类特别是创新类课程将在未
来有巨大市场”!
营销、策划、品牌、创意、新的项目思路、新市场的开辟、新的人力资源组合这些
都和创新思维密切相关!山西项目包装的“OS——One Service”、“人力资源论坛-慧
聚”、“加水系统”“宜宾项目组的论坛专版”“鄂尔多斯营销项目分级付款方式”“内部
看板管理”“木马价值工程”“四川德阳营业厅项目麦哲伦航海计划”“东莞热线PCCD项
目内部营销策划案”,我参与并经历的一个个项目中都充满了创新的思维的影
子!“欣赏式探询4D循环有两个D是运用创新思维的:Dream(梦想)、Design(设
计),AI不是基于对过去的判断,更多是对于未来的期许!因为前一阶段一直在做
云南和东莞热线的岗位教练项目,越发感觉到高君老师创新思维方面的天赋,无论
是在项目思路、客户沟通、项目方案制作等方面,他都能找到独有的个性和价
值.无论是对Hill还是Hiller,创新都是最难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书籍推荐:
《创新精神——创造性天才的秘密》——米哈尔科
《让思想冲破牢笼》——王健
《严肃的创造力》——德波诺


后记:个体崛起的时代,个体学习能力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方式,M型社会凸显,中
产阶级日渐衰落,我们将拿什么来应对挑战?个体学习环境、组织学习环境,个体
终究还是生存于组织中,希尔人能如此快速成长,应该是源于组织为大家提供的学
习环境吧!让我们共通来创造...快速学习-希尔创造!

2009年4月4日星期六

【心理学周边】外国心理学核心期刊排序总表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
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报 美
3 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学评论 美
4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大脑科学 英
5 Psychological reports
心理学报告 美
6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 美
7 Perceptual motor skills
感知与运动技能 英
8 Psychological medicine
心理医学 美
9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 美
10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识 美
11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变态心理学杂志 美
12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美
13 Psychosomatic medicine
身心医学 美
1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实验心理学杂志.人类知觉与行为 美
15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个性与个体差异 英
16 Psychophysiology
心理生理学 英
17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心理学年度评论 美
18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行为研究和治疗 英
19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药理学、生物化学和行为 美
20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杂志 美
21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记忆与语言杂志 美
22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儿童心理学、精神病学及相关学科杂志 英
23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情感紊乱杂志 荷兰
24 Cognitive 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 美
25 Psychological science
心理科学 美
26 Cognition
认知 荷兰
27 ealth psycholog9
健康心理学 美
28 Brain research
大脑研究 荷兰
29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知觉与心理学 美
30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公报 美
31 Vision research
视觉研究 英
32 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精神鞠理学公报 美
33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酒精研究杂志 美
34 Psychology and aging
心理学与衰老 美
35 Brain and language
大脑与语言 美
36 Memory and cognition
记忆与认知 美
37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身心研究杂志 美
38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 美
3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国际进食障碍杂志 美
40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杂志 美
41 American psychologist
美国心理学家 美
42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专业专理学,研究及实践 美
43 Child abuse & neglect
虐待与忽视儿童研究 英
44 Neuropsychology
神经心理学 美
4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 美
46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行为大脑研究 荷兰
47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应用行为分析杂志 美
48 Perception
知觉 英
49 Behavior therapy
行为治疗 美
50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心理评价 美
51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变态儿童心理学杂志 美
52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咨询心理学杂志 美
53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个性评估杂志 美
54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创伤应激反应杂志 美
55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认知神经心理学 英
56 Ethology
行为学 德
57 Ergonomics
人机学 英
58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 美
59 Law and human behavior
法律和人类行为 美
60 Sex roles
性别作用 美
61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职业行为杂志 美
62 Journal of personality
个性杂志 美
63 Addictive behaviors
成瘾行为 英
6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
6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比较心理学杂志 美
66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国际心理分析杂志 英
67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认知治疗与研究 美
68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临床心理学评论 英
69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运动与训练心理学杂志 美
70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教育与心理测量 英
71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英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英
72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y Animal behavior processes
实验心理学杂志.动物行为过程 美
73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英国心理学杂志 英
74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instruments & computers
行为研究方法、仪器与计算机 英
75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社会心理学季刊 美
76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 英
77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婴儿行为与发育 美
78 Neuropsychologia
神经心理学 英
79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儿科心理学杂志 英
80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行为神经科学 美
81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
82 Cognitive science
认知科学 美
83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临床儿童心理学杂志 美
84 Biological psychology
生物心理学 荷兰
85 Psychobiology
心理生物学 美
86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美国心理学杂志 美
87 Brain and cognition
大脑与认知 美
88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语言与认知过程 英
89 Memory
记忆 英
90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斯堪的纳维亚心理学杂志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