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4年拿俩博士学位 北大学子给学弟就业建议
2008-04-03 08:53:04 来源: 人民网
--------------------------------------------------------------------------------
人物名片:汪默,上海人,2001年毕业于北大心理学系。2005年获得鲍林格林(Bowling Green)州立大学工业组织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双博士学位。美国职业健康心理学会发起人,全美心理学会会员。现任教于波特兰州立大学心理系,兼任美国哈里斯娱乐有限公司人事心理学高级研究顾问,通用(中国)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测评高级顾问。在国外主流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40多篇论文,并参与撰写《工业组织管理心理学百科全书》。
初识汪默,是源于前不久他回北大为心理系的同学讲解国外前沿统计心理学技术,课上的他侃侃而谈,顾盼之间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对于心理学研究的自信与热情。课余记者又拜读了很多他的学术文章,对其中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技术印象尤为深刻。随后又了解到,他出国仅仅四年就拿到两个博士学位,在国外主流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已发表了40多篇论文,记者愈发渴望了解:是什么让这位年轻的学者做得如此优秀呢?当汪默的声音从大洋彼岸的电话那端缓缓传来时,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越来越清晰起来。
色彩斑斓的大学生活
读高中时,汪默对文科和理科都非常感兴趣,平时阅读也很广泛,当时他读到了张春兴的《现代心理学》,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心理学这门科学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本书激发了汪默对心理学这门文理兼容的学科的强烈兴趣,也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心理学的窗户。 1997年汪默如愿进入北大心理学系,而在北大的这四年也确实是他非常有色彩的一段人生。而一提起北大,汪默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北大的传统非常好,基础训练相当好,良好的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本科教育背景使我在出国之后的继续学习中游刃有余。”对于吴艳红老师的实验心理学课和甘怡群老师的心理统计课,汪默记忆尤其深刻。他在北大师从周晓林教授,学会怎么做研究,从提出研究设想到做实验设计,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论文,一步步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为他以后走上学术研究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紧张的专业学习之外,汪默还在校学工部做了三年的学生助理,1998年北大百周年校庆时他担任过心理系的联络员,负责收集系史资料,做心理系展版。他也是心理学社的社长,最先发起举办北大心理健康文化节,还将社会上的名人比如英达等请到北大来做讲座,这样的活动不仅普及了心理学知识也锻炼了他个人的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
本科期间他经常去拜访北大的那些老先生,比如季羡林、张岱年,以及心理学系的王甦老师、孟昭兰老师。有次有个人想请季老(季羡林)为自己写的书作序,让汪默带他去季老家。季老当时住朗润园,他们两人没有预约就贸然前去,虽然季老之前没见过他们,还是非常亲切地招呼他们。他们去了季老的书房,一函函的线装书,散发出沉郁而厚重的历史气息,让汪默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跟这些在各个历史阶段做过很重要贡献的人接触时,我每次都报着一种非常崇敬的心情。你得近距离接触才知道什么叫大师,这些老先生的风范为我树立了做人的典范,见识到了大师的胸怀,开阔了我的眼界。”
四年磨一剑:拿到两个博士学位 从大一开始接触心理学,汪默就被深深的吸引到这一领域中,如同扬帆远行的船只一样,期待着在大海中乘风破浪。怀揣着去见识更多新鲜东西的愿望,他决定出国,大四时申请的是工业组织管理和发展两个方向。2000年在瑞典召开了第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汪默也参加了。在这次会上,他还认识了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方向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后来成为他的导师。从瑞典回来之后,汪默参加了GRE考试,加入了申请出国的行列。凭着良好的研究背景,他拿到了6个offer,经过理性的分析,最终他选择了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系,就读组织管理心理学专业,这一专业在全美排名第四。
拿到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时,汪默心情很平静,他说这只表明自己有继续学习的机会罢了。在大四下学期,他还在北京恒缘心理研究中心实习了半年,负责进行工作绩效评估的分析,以及对诺基亚和大众的员工评估系统的技术报告进行分析。这一段社会实践,让他知道自己到了研究生院之后要学什么了,出国学习时更有方向感。
2001年8月汪默来到位于美国俄亥俄州西北角的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只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论文。他申请攻读工业组织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两个博士学位,得到了学校批准。一般而言,读完一个博士要花五到六年的时间,他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个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蜕变,完成了两个专业的博士资格考试,毕业论文也是涉及到两个专业的退休管理课题。说到这一点时,他谦虚地说:“大部分人认认真真的做,当中不开小差,抓紧时间,四年修完博士学位是绝对够的。”当时他一个学期修4门课,好多美国学生都修不了这么多课,而汪默应付自如,当然这与他在国内打下的良好基础是分不开的,譬如心理系博士生第一年有一门必修课“高级统计”,他们这一级25人除了他与另外一个中国同学,别人都将之选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课程”和“让我觉得难以应付的课程”。还有一门“结构方程与项目反应”课,全班能完全听懂的不超过5个人。而由于汪默在北大打好了坚实的心理统计学基础,完成这些课程就容易多了。
厚积薄发的学术研究生活 转眼博士毕业,跟大多数的毕业生一样,汪默也面临着就业的选择,但跟其他系的学生不一样的是,他利用心理学的理性决策技巧,将所有的目标学校进行排序,从多方面进行权衡,做出最佳的决定。他笑着说:“组织管理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其实是相当好找的。”他从2004年的9月份开始发申请函,到2005年的1月份为止,他一共接到22所大学的电话面试,18所大学的校园面试通知。不过在进行了第2个面试,即波特兰州立大学的面试时,他就签约了。
汪默之所以签约波特兰州立大学,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研究环境,波特兰州立大学的职业健康心理学在全美是排第一的,研究经费比较充裕,学习气氛也非常好。其次,波特兰州立大学设有博士点,能让他指导博士生,同时也促进自己的研究。另外,波特兰州立大学所在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很好,它是俄勒冈州唯一的大城市,周围风景如画,山谷河流相映成趣。 跟其他教授一样,平时汪默也是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波特兰州立大学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汪默负责一门半课,每周有一次教工会议,其他时间就专注于自己研究的三个领域:退休管理、外派管理和统计技术。 他已经在国外主流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2007年,汪默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应用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退休人员的研究文章:《退休人员在退休中的转变与调整过程概况分析:对于退休人员心理健康的纵向转变研究》(Profiling retirees in the retirement transition and adjustment process: Examining the longitudinal change patterns of retire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而这个学术期刊的拒稿率是96%。作为《应用心理学》杂志的审稿人之一,汪默告诉记者审稿者对于文章的要求非常高,对文章的理论深度、方法学上的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的合理性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评估,有一条不合要求,文章就会被拒稿。汪默说曾经有一篇文章编辑给他写了11页纸的审稿意见,他的回复就用了17页纸,回复的份量相当于一篇文章了。
此外,汪默在2006年还发起创办了职业健康心理学会,学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并拥有自己的学术期刊《职业健康心理学期刊》,由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现在学会已经有200多名会员,正逐步向成为美国心理学会分会的方向迈进中。
目前汪默所做的3个课题都比较成功,但是他坦言:“现在我的学术生涯才刚刚起步,还谈不上成功。等到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做研究时没法绕开你的文章时才算成功,比如2007年在《应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那篇,今后做退休管理的人可能都会引用到。实在而言,学术研究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学术成果不可能凭空产生。”当然,做研究不可能一帆风顺。由于工业组织心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有时候研究的结果跟预期正好相反,那就要重新考虑可能产生的不同问题,重新检查数据,一个个步骤进行核实,看是数据上的错误,还是忽略了某些观点和理论。不过,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对于汪默而言也都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作为一门科学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做心理学研究有时需要跟企业进行合作。教学之外,汪默还兼任美国哈里斯娱乐有限公司人事心理学高级研究顾问,通用(中国)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测评高级顾问。关于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企业技术分析的问题,他表示,未必所有企业愿意在研究上花费精力,哪怕有再好的研究设计,有时也不能实现。面对这种冲突,汪默会尽量想办法根据实践中的需求,让研究能继续下去;而反过来,也有企业邀请汪默帮忙做企业分析。汪默说:“在学术界研究肯定是第一位的,做咨询时最好挑选那些跟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领域相关的东西。”比如这次回国时中石油做外派要跟汪默合作,他欣然答应了,因为他自己就是做外派管理的,而如果其他一家企业找他去做工作分析,可能他就不愿意做了,因为工作分析是机械性的工作,对于自己做研究没有多大意义。 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外,汪默会看看书,看看电影,或是打打游戏,有时候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或是讲学时也会顺便去旅行。他轻松地说:“我认为做研究的人,生活还是要简单一点,太五光十色的话人的心思不容易集中。” 回顾从大学学生到大学教师的整个历程,汪默感慨地说到:“我的人生中比较成功的事可以说是一直以来每一步关键的路都没有走错,高中时选择北大,出国时专业和学校选择得也比较好,工作也还比较顺利。”而能够做到这一点汪默认为是来源于他最欣赏的个人特质: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碰到有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一定下功夫解决掉。其次不太受外界的影响,一旦确立了目标不会轻易改变,会踏踏实实的走下去。正是这种坚毅不屈的求知态度,让汪默在象牙塔中不断攀向高峰。 目标、竞争力、健康——人生成功的三把金钥匙 采访最后,他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为在燕园求学的学子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要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进了大学就要想好未来的出路,是本科毕业后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有些人可能刚开始不是很清楚,但是逐渐就会比较清晰了。汪默强调:“要想清楚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做事之前要常常问自己一句:‘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目标何在?’。如果只是为做这件事而做这件事,这件事并不是你的兴趣所在,那么你也不会做得长久。”如果在大学四年的生活中,能确定自己的目标和人生方向,就不会虚度光阴。
其次,要用功学习,保持优秀的成绩,更要发展自己的竞争力,不断发掘自己的优点。对于本科生参加实习,汪默认为,实习首先要有精力,还要联系得上,并且还要对口,比较难。如果不是对口的,不是比较好的经验能让自己得到发展,就是为实习而实习,没有意义。就心理系学生而言,还不如多花时间多读点文献。
最后,健康强壮的身体是最大的本钱,平时一定要加强锻炼,汪默略带幽默地说:“做研究,尤其是做我们行为学科的,就是要拼体力。”
2009年4月9日星期四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说得好!健康强壮的身体是最大的本钱
回复删除认同楼上
回复删除